概论
汉文化是指汉族的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史记·秦本纪》中秦穆公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哲学
汉文化的称谓来自汉朝,汉朝继承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周礼,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取于夏朝、商朝,并且发扬光大。汉朝的礼仪和制度成为魏晋隋唐宋明朝代效仿的典范,确立了历史悠久灿烂的汉文化。
《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春秋》六经是最重要的反映汉文化渊源的文献,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这六部古书,从远古流传下来,在孔子以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国语·楚语上》记载早孔子半个世纪的楚国贵族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的《春秋》和《世》都是史书,《令》是关于时令节日天文历法,比如《礼记·月令》。《语》是指《国语》、《家语》,比如传世的《孔子家语》。《故志》是指孔子收入《尚书》中的《仲虺之诰》、《汤诰》、《大诰》、《康诰》、《酒诰》、《洛诰》之类。《训典》则是《尚书》中的《尧典》、《舜典》、《伊训》之类。因此,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汉文化的核心,无论是《汉书·艺文志》的图书六分法,还是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均以“六经”为首,汉文化也就是历朝汉人继承六经的信仰、礼乐、法律、史书、节令、诗歌、文学、装束、器物、饮食、建筑、方技的体系,并在记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以及其他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是汉文化的核心著作。“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章太炎《经的大意》指出:“六经都是古史。所以汉朝刘歆作《七略》,一切记事的史,都归入《春秋》家。可见经外并没有史。经就是古人的史,史就是后世的经。”著名学者刘师培作有《古学出于史官论》,将先秦学术文化分为三派,而皆出于史官,其中第一派即为“六艺出于史也”。“六艺之学掌于史官,仲尼删订六经,实周史保存之力也。不有史官,吾恐文献无征,不待秦灰之烬矣。”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总序》中亦曰:“《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汉文化是“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代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基本上囊括了汉文化的浩瀚典籍。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 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一部目录。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汉文化均源自这些典籍,经学、子学、史学是汉学研究的重心。
军事理论
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
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
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农学
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古代汉文文学
诗歌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礼仪
汉族礼仪是汉文明最为典型最为古老的特征,也就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汉族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礼和汉服是华夏的标志。礼仪文化可追溯到尧命舜推行的“五典之教”。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 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 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谓“ 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
脱履之礼
脱履入室是礼仪中比较古老的礼仪,始自虞朝。据《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孔颖达疏。“燕,安也。其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