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代之凤冠

我们在戏曲与影视剧中常见官宦、富家女子出嫁时头戴一顶凤冠,身披两道霞帔,华丽无比,代表着女子华贵的身份,也蕴藏着许多历史讯息,许多往昔的故事,有待我们去解读。

凤冠霞帔的形态起源要追溯到久远的原始时期,历经唐代、五代发展,是从宋代、明代固定下来的。、

如前述,凤冠在唐代五代有了充分的发展,还有配合着霞帔(披帛)与礼服使用的。可见于敦煌壁画。唐代、五代之凤冠,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凤冠。宋代的凤冠包括珠翠团冠;如宋宣祖后半身像之图上有凤之冠。是配合大袖穿的。又发展出配合翟衣之凤冠,实乃凤与龙结合之龙凤冠,正式名字叫做龙凤花钗冠。

并且,到了宋代,凤冠与霞帔正式组合运用。成为后妃、贵妇之身份象征。赵丰先生《大衫与霞帔》一文做过考证。

凤冠霞帔,加上大袖,在宋代后妃来说是次于凤冠翟衣的一种常服。《宋史•舆服志》记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皇后、妃子的常服,是次于翟衣的,实际也是礼服,只是不用在最隆重的场合,正式名字叫做大袖,即大袖袍制礼衣,也称大衣、广袖,皇后公主、富家妇女都穿的。宋代杜太后(宣祖后)坐像画的就是这种大袖,浅黄色,极长,直领,有很宽的袖子,配着长裙,霞帔。

霞帔是青色底,祥云与凤凰纹,搭在肩上,垂挂而下,下有玉坠子。她头上戴着的则是团冠,贴着翠蓝羽毛,镶着珠子,前有凤纹为饰,还有垂着珠滴的博鬓。

南宋福州黄升墓也出土有一件大袖,配类似霞帔的直帔,则是黄升的最高礼服了,因为黄升只是普通官宦人家的少妇,不能穿翟衣,也不用霞帔。即朱熹《朱子家礼》中说的:“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也就是宋代《梦粱录》所载“销金大袖,黄罗。”它也是绛黄色罗制作,内有衬里,对襟,宽袖,背面缝安放直帔的三角形兜子。

黄升墓同时出土有两件长条状佩带,都是素罗地,一件长213厘米,一件长195厘米,都宽6.2厘米;满绣十多种四季缠枝花纹,五彩缤纷。每件分两条,用丝线连缀,前端裁作三角形。其中一件出土时挂在身上,呈v形,前端缀着上有双凤荷花纹的金质圆形坠子。高春明先生《中国服饰名物考》书中考定这两件就是直帔,配大袖穿用的,佩戴方式与杜太后像一样,前端垂挂在身前,后端纳在身后的兜子内。(见《福州南宋黄升墓》一书)不过黄升墓未出头冠,几件鎏金银钗是直接簪在她的发髻上。

福州茶园村宋墓、江西德安宋代周氏墓也都有同类的大袖袍,后裾也缝三角形兜子。也有直帔、坠子。周氏头发挽成发髻,还戴着金丝编结的特髻,上再簪金钗等,有一件金钗上还连缀珍珠网罩,里边放着香囊,形似步摇。可见当时礼制之一斑。

至于宋代后妃的最高级礼服,是翟衣配凤冠,比团冠类更华贵,即龙凤花钗冠,用在最隆重的场合:受册、朝谒、朝会。《宋史》有载。

《宋史.舆服志》载,皇后、妃是要穿祎衣,也叫翟衣,装饰翟纹;皇后头戴龙凤花钗冠,大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共有花树二十四株(别的贵妇的冠则依次减少花树,皇太子妃只有十八株),两边并有博鬓。冠饰以九龙四凤。冠的纹饰没有详尽记述,但金代受宋代影响,《金史.舆服志》记载皇后的“花株冠” 用盛子、用九龙、四凤等更细一些,正可以补充《宋史》的记述(见孙机先生《玉屏花与玉逍遥》一文)。

这种冠,冠体叫做盛子,用青罗裱在外,青绢与金红罗为里,外边再用细小珍珠联结、铺翠鸟羽毛,用沥粉贴金等技法(即翠叶牡丹、铺翠牡丹、翠毛真珠花之类,珠翠与贴金、彩绘、金粟都不能少),制作出九条云龙、四只凤凰,前面一条大龙衔穗球;前后有大小花各十二朵,还有各种鸂鶒、孔雀、云鹤鸟雀,以及王母仙人之队列(明代贵妇的首饰“头面”上有饰王母等仙人纹,就从这里来的)、浮动的花瓣等。冠后又有纳言(一种佩饰),左右各两扇博鬓,有金蝉纹,冠底是金框圈,装饰钿花前有七,后有二。又有红罗铺金绣花的带子。真是一片珠光金翠闪耀。

宋代多位皇后画像就都是戴着这种凤冠,基本形制一致,但细节不同,可见不断变化。但多有龙、凤、花朵、仙人纹,缀满珠翠。如真宗刘皇后头像(又一幅坐像的凤冠亦同),所戴的凤冠前有大龙,又有龙、凤(人面鸟身,似飞天,或迦陵频加?),仙人队分层出现在花朵中,左右三博鬓,绚丽夺目。

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珠子嵌出的人面鸟身的飞天(或迦陵频加?)和大朵珠花,前有一只贴翠大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红穗球、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队。整体上是珠光为主。

钦宗皇后像之凤冠也是此类形制,金翠龙与凤(鸟身人面)飞腾,上嵌满珠子,红黄粉三色花朵与绿叶衬满,仙人成排,博鬓上有游龙纹。

宋英宗高皇后头像的凤冠尤其华贵,冠口沿处彩画仙人队,赤鳍金龙数条回旋穿梭,大小各式花朵中有飞天等,有云鹤、鸂鶒等,更近于《金史》所记载。

南宋高宗皇后之凤冠,也是有游龙、飞凤,仙人等。
而宋仁宗曹皇后头像就只是云纹与龙而已。

这些画像中的凤冠都充满华贵之气,与文献记载不完全一样,但也有吻合处。从中可见冠上实际上是龙为主。凤倒少见,似乎冠上的鸟身人首的形象就是凤。当然宋神宗向皇后头像、高宗皇后像的凤冠有凤。

宋代一些富贵人家也把凤冠戴在歌姬舞女的头上,如南宋史浩的《柘枝歌头》词写一位跳柘枝舞的“柘枝娇女”,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道教女神也受现实影响,头戴凤冠。晋祠圣母殿里的晋水女神圣母像头上的凤冠,有金色的云纹、凤凰、花株。

元代,著名的山西永乐宫壁画中,三清殿《朝元图》里的西王母端庄地坐着,穿大袖衣,戴金质龙凤冠,有博鬓,与现实的凤冠多有相近之处。唯一特别的是冠中绘有“坤卦”标记,标明她的身份(图)

另外,道教的碧霞元君、天后妈祖等造像,也多是戴凤冠。

元代杨显之《潇湘雨》杂剧第四折有句:“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说明当时凤冠霞帔很流行,但留下的资料很少。元代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出土有一些衣物,其中的几何纹地团龙团凤纹花缎绶带,当就是霞帔。她戴的冠用竹丝编冠体,外蒙麻及黄薄绢,再铺翠蓝鸟毛,出土时色艳如新,即铺翠工艺。冠外再加九根金丝箍牢,整件冠有起伏的弧线。冠沿缀桃形镶金边玉片。这是一件配霞帔用的团冠。其工艺可追溯到金爵钗、唐代李倕墓凤冠、宋代凤冠等。尤其是铺翠工艺,可上溯到雀钗、翠花、李倕墓凤冠,还有宋代后妃头饰的翠叶牡丹、铺翠牡丹、翠毛真珠花,下到明代定陵出土凤冠上的点翠,明清流行的点翠首饰,都是一脉相承的。

明代凤冠配合霞帔、翟衣而用,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有过研究。凤冠的工艺、造型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来,不过是踵事增华罢了。按照明代文献《明史》《明会典》《三才图会》《中东宫冠服》所记载,明代凤冠应该是沿袭宋制,但实际上宋代皇后画像中的凤冠就不完全等同宋代文字记载。明代凤冠也肯定有变化。

明代凤冠在文献中有详载,《三才图会》《中东宫冠服》与明代皇后像有绘图,定陵出土有万历皇帝的两位皇后的凤冠实物。从这些资料看明代皇后像也沿用了宋代凤冠式样,但细节相差实在很大。与明代文献所记也不完全吻合,只能说大部分相同。

当时,凤冠霞帔作为后妃、命妇的着装被正式纳入礼制之中,按地位等级高低不同,花纹、颜色、用料也不同。但也基本是用细竹丝扎成冠体,再蒙上丝帛而成,口缘上镶金口圈一周。凤凰也用铺翠(点翠)。冠上加翠凤、金龙、也是龙凤冠。龙凤与宝石珍珠花钿、博鬓、珠滴,焕发着满头宝气。后妃如此,官宦人家的诰命夫人之冠也是此类龙凤冠,也简称凤冠。

《明史.舆服志》载皇后受册封、拜庙等穿袆衣(翟衣),要戴凤冠,制式在洪武年间是圆框,饰九龙四凤,大小花十二树,冠两边有两博鬓,饰十二花钿。永乐三年改为翠龙九、金凤四,中有一龙口衔着大珠,上有翠盖,下垂珠滴,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小珠花各十二,翠钿十二;两边各有三扇博鬓,装饰金龙翠云,口衔珠滴。还有翠口圈、托里金口圈等。从文字中便可见到宋代的影响。在明代类书《三才图会》中也有这凤冠的白描图。图中没画右侧博鬓与左侧珠滴。

这种凤冠实物是在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合葬的定陵中出土的,一顶是孝端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一顶是孝靖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龙凤数目和史书记载略有不同。十二龙九凤冠,是冠先制竹丝框,里外贴罗绢,再加用点翠翠云、翠叶,加朵朵金掐丝工艺制成的珠花,宝石为花心,外绕圈圈珍珠。金累丝工艺制作的腾龙,点翠制成、小红宝石为目睛的飞凤,分布于冠顶与前后左右,口衔宝石珠子制珠滴。冠口是金口圈,上饰宝石珠花。左右有金属丝编结的三扇舌状博鬓,每扇饰金龙、珠花,边垂珍珠珠滴。若把它戴用起来,博鬓和珠滴会随着步履姗姗移动,更增美观。

九龙八凤冠,则是中层配一圈翠凤,又一只凤在冠后;上有九只飞龙。龙凤皆口衔珠滴。冠两边各三扇博鬓,嵌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