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是上衣下裳中的上衣。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就是身着红色的襦。襦的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但长短宽窄时有变化,《急就篇》颜师古注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长襦衣摆长至大腿的上部到膝间,短襦衣摆长在腰至大腿上部之间。襦是单的,无夹里,如有夹里或加絮就称为袄。所以也有人认为: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观察秦俑形象可知,秦时长襦和短襦的样式基本相似,都是右衽交领、曲裾,区别在于高级军吏俑的长襦为双重,中级以下一般武士的长襦则为单襦。除此之外,秦俑襦衣的衣领略有变化,除右衽交领之外,在1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中可看到几款特殊的衣领形式,即交领的一边向外翻卷,呈各种形状,有长三角形、小三角形、窄长条形,还有在内外衣领之间饰以围领的。

(战国女襦裙)

既然襦本身就有长有短,为什么又说襦是“短衣”呢?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曰:“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纯:镶衣边。)《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郑玄注又说:“有表则谓之中衣,以素纯则曰长衣也。”这是说“深衣”一物而两名,就其外面还加罩衫而言,又叫中(内)衣。可见深衣是贴身穿的。(表:在外面再加一件衣服,素:没有颜色的帛。)

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如辛延年作《羽林郎》中有“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的描述;《世说新语·夙惠》中也有“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的记载;而苏轼《喜雨亭记》诗中也写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战国窄袖襦裙)

春秋战国时期,襦为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深衣(中衣、长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所穿,庶人以深衣为礼服。因襦短小,适合于劳作,所以汉时襦通常是劳动人民的常服,穿襦时通常下自着袴。汉代寻常男子的襦、单衣、裤为普通常服裙。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穿襦裤的人,在劳动时也把裤脚撩起来。劳动者一般用麻做襦。老年人着长襦(与袍相似)。到后汉时,民间普遍流行穿长襦。

(魏晋的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动荡,民族关系复杂,加之襦家礼制名教受到冲击,魏晋衣裳冠履变化很大,在《抱朴子·讥惑篇》中记载曰:“日月无常,无称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这时传统的穿衣之礼受到否定。服饰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汉族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由于受胡服的影响,男方与北方有些差别,北方的士庶男子服装是“短衣缚裤,腰束革带,外加套头,头戴风帽,足着短靴”。在男方则仍沿袭秦汉。

(汉代襦裙)

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魏晋时期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至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跷足(露头光脚),或袒胸露乳,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唐代襦裙半臂)

隋及唐初,襦教短小,窄袖,掖在裙腰内,多在内部穿着。中唐以后衫襦逐渐变得宽大,以至于唐文宗时不得不下诏,限制襦袖不得超过一尺五。由于受胡服影响,唐代还出现了翻领的襦袄。此时襦裙多由妇女穿着。衫襦在唐代总体上由紧窄向宽肥发展。一般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几种颜色。

(宋代窄袖短襦长裙披帛)
(宋代襦裙半臂)

时至宋代,北宋统治者一再强调衣着“务从简朴”、“不得奢侈”,衣服不仅要俭朴、简单,而且具体式样上也要做到“颈紧、腰紧、脚紧”。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理学纲常理教的作用下,质朴、简洁、淡雅成为这一时期的审美原则。此时的襦变窄变长,袖子为小袖,并且多为直领,被称为旋袄。襦、袄、袍三者日趋相似,袄近于襦,于是襦袄的界限不再明显,被统称为袄了。而长襦也因袍的接近而逐渐与袍合流,被统称为袍。

(宋代印金罗袄)

随着穿着者的增多,袄的含义日益明确。袄多用作秋冬之服,常以厚实的织物为之,内有衬里,俗称夹袄。若在袄中絮上棉絮就称棉袄,在袄中絮以皮毛就称皮袄,而襦的名称也渐渐被遗忘了。

元代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袄,既继承了中原地区袄的风格,又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被称为辫线袄。蒙古族男子辫线袄的样式为圆领、窄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纽扣,俗称“腰线袄子”。辫线袄产生于金代,大规模使用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从”官吏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甚至连黄帝、大臣都穿着。

明代的袄是普通百姓的服饰,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襦裙作为汉服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在清代的“剃发易服”的变革之中因具有强烈的汉民族的特征而被强行废止。但襦的变化形式——袄却因穿着舒适方便而被保留下来,形制大致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动人民的服装式样。从20世纪初开始,男袄逐渐以对襟式为主。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