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虽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但却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大明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家之大事在婚与丧。一个朝代的婚俗是最能代表其时期民间风俗、文化及服饰、礼仪的,明代庶民如何举行婚礼我们无缘亲见,也无图画传世,幸得净莲满堂(一家制作中国传统服饰的手工作坊,由梁海静与梁晓野姐弟开办)复原了明制婚礼的“亲迎”片段,才让我们得窥明代婚礼一二。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基于以宗族血缘的东方伦理文化中,婚礼成了是家族延续子嗣的开始,也是中国家族仪礼中的最为重要的仪式。古代典章中规定,男子在夜晚八九点钟亲迎新妇。夜晚八九点钟古称“昏时”,所以称作昏礼,基本制定了婚礼的六个基本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统称“六礼”。直至明代洪武年间,依据《朱子家礼》制定了婚礼仪程。规定男子婚配年龄为十六岁,而女子婚配年龄则为十四岁。

婚礼分

1. 纳采 (媒人来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正式同意这门亲事。)。

2. 纳币请期 (男方主婚者、媒人送上礼物和婚书,双方商定婚礼举行的吉日。)

3. 亲迎 (新郎去女方家迎亲新娘,在各种仪式中把新娘接回家,行拜堂礼。)

4. 见姑舅 (新婚夫妇拜见新郎的父母,接受新郎长辈的祝福,表示新娘开始了在夫家生活。)

5. 见祖祢 (新婚夫妇敬拜新郎家的祖先是中国的传统,在敬拜祖先时,体现“孝”的精神。)

6. 婿见妇之父母 (新郎偕同新娘去女方家拜见新娘双亲。在这时新娘第一次以为人妻的身份,回到娘家。)

7. 飨送者 (礼谢宾客)

这七个环节。此后几百年间,虽然各地婚俗不尽相同,但是核心内容仍然遵循了仪程的规定。

此文主要展现明代庶民(一般不采用凤冠霞帔和官补服)婚礼中的“亲迎”环节。“亲迎”应该说是婚礼中最喜庆热闹的一天,主要仪式流程有:新娘梳妆、司仪告祖、新郎跪拜女方家的祖先牌位、奠雁礼、新娘父母训女、新娘随新郎赴男方家中、新郎新娘拜堂礼、行“同牢礼”和“合卺礼”等。

【1、开面、上妆】

引礼们正在为新娘绞面开脸,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

开面、上妆

古代,未婚与已婚女子的直观差别除了发型,另一个就是脸。绞脸,亦称绞面、开面、开脸等,即拔除脸上的汗毛等。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

“开面”这一道婚前着力的修饰,意味着一个姑娘处女时代已经终结,从此将成为有夫之妇,要做个贤妻良母了。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女性常常以开脸美容,随着现代护肤品登场,开脸美容法也逐渐消失。开脸时还有《开脸歌》:“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一边三线弹得稳,小姐胎胎产麒麟。眉毛扯得弯月样,状元榜眼探花郎。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贺喜你做新娘。”

【2、(髟狄)–上髟下狄,音dí(狄)】

(髟狄)–上髟下狄,音dí(狄)。

(髟狄)髻从宋代的特髻、冠子发展而来,是明代已婚妇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成(也有用纸或织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髟狄)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饰,称为头面。一套标准的(髟狄)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花头银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这些簪子插在(髟狄)髻上,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后来的(髟狄)髻也发展出类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把(髟狄)髻称作“冠儿”的。

【3、着盛装】

着盛装

主婚引礼为新娘着盛装,穿着顺序为马面裙、竖领长袄和披风。新娘所穿刺绣四季花草披风,披风上的刺绣极尽精美。准备为新娘换上弓鞋(翘头绣花鞋)。戴盘锦璎珞项圈。

【4、祝告祠堂】

祝告祠堂

婿至。主婚者以祝告于祠堂曰:某之第几女,将以今日归于某,不胜感怆,告祝讫。

【5、奠雁礼】

奠雁礼

出迎婿于中门之外、揖婿入。主婚者陞东阶、西向。婿陞西阶、进当寝户之前、北面。执雁者陈雁与阶庭。(无雁,以他物代)。婿曰:某受命于父,以兹嘉礼恭听成命。主婚者曰:某固愿从命。赞礼唱鞠躬、再拜、平身。婿鞠躬、再拜、平身。赞礼引婿阶出至次以俟。主婚者不降送,婿既出就次。

古代婚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雁鸭”。 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即为“奠雁”。 这一对大雁承载了东方家庭伦理和婚姻观,此礼仪主要流行于中国、朝鲜、韩国等地区。选用雁鸭是因雁为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

【6、女家父母训导新娘】

女家父母训导新娘

女父母盛服南向坐。侍女导从女至堂上,诣父母前北面立。赞者唱四拜,女四拜。父戒之曰:往之尔家,无忘恭肃。母戒之曰:夙夜以思,无有违命。诸母申之曰:无违尔父母之训。赞者又赞四拜,女四拜,兴讫.

新娘在主婚和引礼陪同下,准备拜别自己的父母。新娘拜别父母,聆听父母的训导后,在主婚引礼的帮助下,盖上美丽的刺绣百子盖袱(也称:盖头)。盖头需着力说明一下,盖头上的百子图是按照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百子衣上的,原文物是满铺的洒线绣,而这次的盖头是平针套绣。每组构图是完全忠实原文物的,极尽奢华。

【7、行对拜礼】

行对拜礼

侍女导从出门陞舆。二烛导行。婿先乘车马还,俟于门外。妇至门外。赞者请降舆。妇降舆入门北面立。婿出至中门外南面,揖妇同入室。妇从者布婿席于室东。婿从者布妇席于室西。赞者引婿妇至席所,东西相向。赞礼唱拜兴、拜兴。婿妇皆再拜。婿揖妇就坐。

新郎将新娘迎回自己家中,准备行:拜堂礼、同牢礼、合卺礼等诸多规范仪式。新郎和新娘在诸司仪主婚引赞下进行拜堂礼。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新娘在第二天由新郎陪伴下才能见到新郎的父母)。将新娘携扶至椅子上。坐定各自的位置,准备进行同牢、合卺。

【8、行同牢礼、合卺礼】

行同牢礼、合卺礼

妇从者举食案置于婿前。婿从者举食案置于妇前。妇从者斟酒进供于婿,婿受盏饮酒。婿从者斟酒进供于妇,妇受盏饮酒毕。从者以馔进,婿妇皆馔。再饮再馔毕。妇从者以卺斟酒进授婿,婿受卺;婿从者以卺斟酒进授妇,妇受卺同饮毕。

同牢礼 又称共牢,古代婚礼中新夫妇同食一牲的仪式,表示共同生活的开始。牢,牲也。共牢和合卺都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从此合为一体之意。

合卺礼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之后,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传说这样的礼仪形成伏羲时代。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成酒具,两柄相连,用来分别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俗称“交杯酒”。行过合卺礼即意味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将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合卺是婚礼上至为关键的环节,正是用瓢象征夫妇之事的。

【9、入洞房】

入洞房

婿妇皆兴,入寝室。婿脱服,妇从者受之。妇脱服,婿从者受之。婿从者馂妇之余,妇从者馂婿之余。主婚者礼男送者于外厅,主妇礼女送者于中堂,各如仪。

(供图:净莲满堂)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