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内衣是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尤其在民间,中国古代内衣表现着更多的优雅与浪漫,是情和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因为社会观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画,尽情吐露。

中国内衣史源远流长,各朝各代称法不同、款式有别。正宗的内衣在背后绘制有“蛙”图案。因为蛙的图腾是女娲氏部落的标志。较早的古代内衣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亵衣”可以简单理解为“贴身内衣”。古代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晦回避的。

秦汉时期,内衣叫“抱腹”

此时较常用的女性内衣有帕腹、抱腹和心衣。一般在腹部简单地横裹一块布帕的,称作“帕腹”;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的,称作“抱腹”;而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的,称作“心衣”。

魏晋时期,内衣名为“两当”

“两当”最早由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内衣“裲裆”传入中原的,后被汉族女性接受,发展为当时的“两当”。“两当”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既可挡胸又可挡背,贴身保暖

我们常说的的贴身肚兜,传说是从杨贵妃开始,根据《事物纪源》中说:“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河子饰之。”河子即是肚兜,至于可以证实的记录,是宋朝时肚兜已很流行,至清代最为兴旺。从张木养收藏的300多件肚兜看来,不管其式样如何变化,花样如何繁多,总脱不了前面必是护着胸和肚子后面一定是空的,很像现代时髦妇女夏天穿的露背装,不过肚兜在料子和做工上差别就大了。

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习惯,所以又有、“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

元代,称为“合欢襟”“合欢襟”是由后向前系束的。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

明代,称作“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尽显身材。

清代,叫做“肚兜”

清代一般是菱形状,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其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的带子既有绳、丝绢,也用金、银、铜链等。

近代,即民国初年,女性开始注重身体曲线,于是便产生了形制较窄的“小马甲”。小马甲”一般以对襟上的扣子开合,其吸收了西方内衣束胸的特点。而“小马甲”后来也逐步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胸罩”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