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图片1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适合生活穿吗?

当人们不知道汉服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的民族服饰,可是,当知道了汉服的时候,却依然固执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穿过的,所以旗袍是汉服,那么是不是所有汉人穿过的衣服都是汉服呢?不是的,民族服饰不能等同于时装,更不能将别族的民族服饰认作是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太无耻了!我们汉人不能做这样的人啊!

现在,因为人们很久没有见过汉服了,总觉得汉服生活中不能穿,夏天冬天怎么办啊?!呵呵,这是自找麻烦呀,我们太久没有穿过汉服了,不习惯汉服,也从心底里没有把汉服当做是自己的民族服饰来看待,所以总是不习惯不满意!要是穿西装,大家似乎就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了,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汉人能把别人的民族服饰穿的这么理所当然?为什么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么别扭难受,无法接受呢?好奇怪的心态!

呵呵,其实呢,汉服当然适合生活穿啦,我们的祖先都穿了几千年啦!夏天穿汉服热不热?冬天穿汉服冷不冷?我们真是想太多了哦,我们穿西装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夏天穿西装热不热?冬天穿西式服装冷不冷,这类的问题呀?显然没有嘛,夏天冬天穿什么,怎么穿,当然和季节气候有关啦,热了就穿少点,穿凉爽衣服啊,冷了就多穿些,穿厚点嘛,这和穿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关系呀!我们不会看见汉服,都不会穿衣服了吧!

而且啊,我们的祖先早就有适合夏天、冬天的衣服(即汉服)穿了,什么样的布料适合做什么季节的汉服,早都有了哦!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比较适合夏天穿的葛麻类的汉服,汉服的麻织工艺!

古代的葛、麻纺织

我国古时称为“布”的,不是指现在用棉织成的染织品,主要是指麻、紵(zhu)、葛等植物纤维的织品。所以《小尔雅》记:“麻紵葛曰布。”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蕉布的,见于唐代文献。我国东南各地皆贡蕉布。据《南方草木状》记载:“牛乳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zhi)綌(xi),谓之蕉葛。”《异物志》记:“芭蕉茎如芋,取镬(huo)煮之如丝,可纺绩为絺綌。”这种蕉布,也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歌咏的,“蕉叶题诗咏,焦丝著服轻。”《天工开物》中称为“蕉纱”,谓“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

麻布、紵布、葛布都是固定劳动人民日常服用的布料。这些都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与广大人民生活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紵葛亦新裁。”这里的“薄饭蕨薇”、“短衫紵葛”,正是描写一种最朴实的生活。

一、麻类纤维的品种与分布

我国葛、麻纤维品种很多,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就是麻、葛纤维。大麻和紵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古代应用于衣着日用方面的有葛、大麻、苎麻、苘(qing)麻等。我国是大麻和苧麻(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也把大麻叫做“汉麻”,把苧麻(苎麻)叫做“中国草”。

葛,也称葛藤和葛麻,是一种属于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长可达八米,多生长于丘陵地区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经加工分离的葛纤维,是我国古代最早用来纺织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时习惯把织作精细的葛布称为絺(chi、zhi),粗糙的葛布成为绤(xi),绤之细者称为绉(zhou)。葛纤维的吸湿散热性较好,特别适宜作夏服材料。

葛是一种蔓生植物,叶为三片小叶,秋季开串状紫色蝴蝶花。其茎皮经过加工可织为布,称为葛布。葛布又分为几种,细葛布叫做絺(zhi),粗葛布叫做綌(xi),絺(zhi)之细者又称为绉(zhou)。葛纤维和麻纤维一样,吸湿散热快,穿葛布制作的衣服有去汗离体的效果,所以葛布是夏季服用的一种布料。杜甫诗:“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zhi)綌(xi)。”《袁中郎文钞》也有“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之句,都说明入秋以后就不适宜穿葛布衣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葛生产的黄金时期,当时葛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很普及,高质量的葛织物不仅各地都有生产,产量亦很惊人。隋唐以后,丝麻的纺织技术和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葛藤却因为其单纤维较短,不适于精加工逐渐被麻取代,它的生产便局限于一些偏僻山区了。

麻,俗称大麻,又名火麻和线麻,是属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3米,雌雄异株。雄株麻茎细长,韧皮纤维产量多,质佳而早熟。雌株麻茎粗壮,韧皮纤维产量低,成熟较晚。两者纤维皆可供纺织,麻子可食。我国人工种植大麻和用其纤维纺织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普及于商周之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对大麻雌雄异株的现象以及雌雄纤维的纺织性能有了较深的认识,称其雄株为“枲”(xi)或“牡麻”,雌株为“苴”(ju)或“子麻”。常用枲麻织较细的布,用苴麻织较粗的布。

麻,在我国古代文献里,一般是指大麻,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古代我国广大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大麻又称火麻、疏麻、线麻等。叶为互生掌状複叶。茎有沟轮,夏季开黄绿色小花。《诗经》中所谓:“丘中有麻”,“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就是指的这种植物。

紵(纻、苧麻、苎麻)

又称苧麻、苎麻,是一种亚灌木,叶呈卵状,叶底遍生白绒毛,夏秋间开淡绿色小花,产于我国南方各省。苧麻纤维细长坚韧,平滑而又丝光,质轻拉力强,吸湿和散热比其它纤维都好,染色容易而褪色困难。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轻爽,清凉离汗,深受人们的欢迎和赞美。

著名的如湖南浏阳夏布,四川、广东女儿机夏布,江西宁都夏布等都是。现代还可用以织麻纱和细帆布。苧的品质在麻属中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乐府咏白苧是:“宝如月,轻如云,色似银。”宋代诗人戴复古的白苧歌也谓:“云为纬,玉为经。”用它织出布来,可与丝绸比美。

苎麻,因为可供纺织,所以苎字也可写成纻,是我国特有的属于荨(qian)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温暖而雨量充足的南方各省。苎麻纤维细长坚韧,平滑而有丝光,吸收散热以及上染牢度均佳,是商周以来中原地区除蚕丝外的主要纺织原料。由于苎麻吸湿散热快的优良性能是棉花所不及,因此即使在棉花普及后,苎麻在南方仍普遍种植。苎麻纤维织成的布,有质轻、凉爽、挺括、不粘身、透气性好等特点,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夏季衣着用料。

苘麻

苘(qing)麻属于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区很广,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可生长,其纤维短而粗,纺纱性能远不如大麻和苎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为丧服或下层劳动者的服装用料。秦汉以后,用之制作衣着的逐渐减少,但仍比较广泛地用以制作绳索和雨披等物。据元王祯《农书》说:“(苘麻)可织作毯被及作汲绠(geng)、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农家岁岁不可无者。”说明后世对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蕉麻

包括芭蕉和苷蕉。苷蕉就是可食用的香蕉,它和芭蕉均属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同科不同种。古代有些地区常用这两种植物的茎皮纤维作纺织材料,织成的布叫蕉布。此布质地极轻,白居易有:“蕉叶题诗咏,蕉丝着服轻”的诗句。宋应星有:“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的赞叹。唐宋期间,广东、广西、福建所产蕉布非常有名,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我国上古无棉花,古时称为“布”的,主要是指上面说的麻类织物,所以《小尔雅》有:“麻、纻、葛曰布”之说。由于布是庶民日常服用的布料,与广大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把庶民亦称为“布衣”。

二、麻纤维的脱胶技术

麻类植物枝茎表面的韧皮是由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及其他一些杂质组成,如想较好地利用麻类植物纺织,就不仅不仅需要取得它的韧皮层,而且必须去除其中的胶质和杂质,将其中的可纺纤维分离并提取出来。这种分离和提取麻纤维的过程即现代纺织工艺种所说的“脱胶”。

中国古代利用麻类植物韧皮层的方法,根据其经过的历程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早采用的是直接剥取不脱胶的方法。即用手或石器剥落麻类植物枝茎的表皮,揭取出韧皮纤维,粗略整理,不脱胶,直接利用。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期曾广泛使用,河姆渡出土的部分绳头,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所用麻纤维,均呈片状,没有脱胶痕迹,说明就是这样制取的。

随后采用的是沤渍法。后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沤渍的方法,提取其纤维,浙江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及一些商周墓出土的麻布片,经鉴定都有明显的脱胶痕迹。有关沤渍脱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关于沤渍季节,西汉时写成的《氾(fan)胜之书》曾明确的指出:“最好是在夏至后二十日。”关于水质和沤渍时间,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曾明确的指出:“沤欲清水,浊水则黑。水少则麻脆。生熟合宜,生则难剥,太烂则不任。”

再后采用的是沸煮法和灰治法。沸煮法是把新割下的麻类植物(带皮的)火将已剥下的韧皮放在水中沸煮,使其脱胶,当胶质逐渐脱落后,捞出用木棒轻捶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