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正在热播,该剧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光烈皇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演绎了他们创立霸业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中演员所用的服饰,是对照东汉时期的服饰设计的,但是百密一疏,还是有不少地方发生了服饰错位、舛误的问题,甚至用上了后代的服饰。
深衣之外不能看见裤子
《长歌行》第一、二集中,光武帝刘秀的夫人、光烈皇后阴丽华出嫁前,与邓禹等人玩耍时,服饰以深衣、曲裾为主,这是正确的,但深衣的制式有错误。剧中人物在深衣或袍子之下,露出裤子,不符合深衣的形制。
汉代服饰最为典型的是深衣与曲裾。所谓深衣,就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合并为一件衣服,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深衣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服装宽松,下裳不是裤子,而是类似裙子的直筒,没有裆;上衣也没有纽扣,用系带维系。
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也就是深衣的长度掩盖了裤子,在深衣之外根本看不到里面的裤子。出于掩裳的需要,汉代的深衣前襟被接出一段,穿戴时必须绕至背后,汉代称之为“曲裾”。通俗地比喻曲裾是深衣的升级版。
本来男女皆穿深衣,西汉早期,深衣演变为曲裾,另有直裾。到了东汉时期,男子一般不再穿深衣,而改穿直裾(衣袍)、襜褕(短衣)。女子仍穿深衣,形制单一。襜褕与深衣的共同点在于衣裳相连,不同点在于衣裾的开法。襜褕的款式较为宽松,不像曲裾深衣那样紧裹于身。
深衣之所以流行数百年,在于其寓含的意义,它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包容万物的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深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寓意人道正直;下摆平齐,比喻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表示两仪;上衣用布四幅,代表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含义一年十二月。
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深衣实物。衣襟绕转层数增多,下摆增大,腰身裹得很紧,并用一根绸带系扎在腰间。从西汉墓出土的男女木俑的深衣来看,男式深衣曲裾略向后斜掩,延伸的并不长,而女式深衣曲裾则向后缠绕数层,较男式繁复。
深衣的用途广泛,是士人除祭祀、朝服的吉服之外最为重要的服饰;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深衣就是他们的吉服(礼服)。深衣对于后世服饰影响甚大,后世的袍子、衫子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产生的。汉代女性的礼服就是深衣。
鹿首金步摇冠晋代才有
剧中阴丽华有头戴鹿首金步摇冠饰的镜头。汉代女性冠饰确有金步摇,如凤鸟形步摇冠饰,但是使用鹿首形金步摇则是用错了,因为鹿首金步摇出自晋代,时间有差别。
步摇是汉代出现的女性冠饰,盛行魏晋六朝,流传至隋唐五代。步摇,这个名称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有点陌生,但在汉魏六朝以及隋唐时期,步摇是女性最为时尚的一种发饰。明朝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云:“尧舜以铜为笄,舜加首饰,杂以象牙、玳瑁为之。文王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高髻名凤髻,加之步步而摇,故以步摇名之。”
《续汉书·舆服志》记载了步摇的形制:“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九华,诸爵兽皆以非常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也就是说步摇的基座,一般为动物造型,在基座上插入桂枝,配上叶子和花朵,有顶上开花的感觉。戴步摇具有一步一颤的动态,以及由此伴生的媚态、美感,古人非常推崇,所谓步步莲花,步步摇曳,步步媚态,步步风情。
鹿首金步摇冠系晋代出土的文物,高18.2厘米,宽12厘米。鹿首造型,面庞瘦长,双竖耳。顶部饰伸出三支主干的鹿角,每枝杈上坠一片桃形金叶。鹿之面庞、耳及角的枝杈上均饰细密的联珠纹,形成用于镶嵌的凹坑,内嵌白、蓝色料石。
东汉有凤鸟形步摇冠饰(见左图),通高5.3厘米,宽5厘米。金凤鸟昂首挺胸,展翅张尾立于凸起的圆形金片上,呈展羽欲飞状。凤鸟的头与身部以两金片铆合在一起,双翅以金片直接剪成,插入腹部。翅膀根部连接两根金带,垂立于圆形金片底上,为凤鸟的腿及足,凤尾用金片做成三角形,呈张开状。
由此可见,《长歌行》中,阴丽华的步摇用错了,他们将晋代的鹿首步摇加到了东汉时的阴丽华头上。
剧中阴丽华有一副两挑头的冠饰,即一个长簪子穿过发髻,两侧垂下挂坠。这类似于清代耷拉翅的两侧挂坠,属于编导臆造出的冠饰。
汉代皇后冠饰采用簪、黄金镊子作为饰物,簪长一尺,其一端还要加用翡翠做羽毛的凤凰,凤凰嘴里垂着白珠。可见,汉代用长发簪为梁,两侧下垂挂坠,造型为凤凰。而剧中使用的是一根挂钩,两侧垂以灯笼状饰品,与史实不符。
龙凤都属于皇家专用图案,以凤象征皇后,做凤凰饰品符合皇后、嫔妃尊贵身份,而且发簪与挂钩不是相同的物什。剧中阴丽华两挑头冠饰没用挂钩,用的是白玉发簪造型,但是两侧垂挂的不是凤凰饰品,这点不符合阴丽华皇后的身份。编导参照了清代耷拉翅的形制,臆造了两挑头的冠饰品。
汉代妇女发髻不加其他装饰
虽然说中国古代女性高髻盛行于魏晋六朝,但是高髻在汉代已经出现。当时民谣就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不过在以东汉为背景的《长歌行》,我们没有见到高髻,倒是看见了不少堕马髻。然而电视剧中梳堕马髻,还加其他配饰,则有悖史实。
汉代女性发式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最突出、最流行的则是堕马髻。《梁冀传》:“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如将从马上堕下之势,故名。另有一说:发鬂松垂,像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梳理堕马髻是不需要加其他配饰和冠饰的。
汉代妇人日常发式大都做露髻式,即髻上不梳裹加饰品,也不用其他包帕或戴冠饰之类的东西,其中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为最普通。
而且,汉代冠帽承上启下,形制多样。各种职位的官员所戴冠不同,但是在《长歌行》中并没有多少表现。刘秀等人所戴的只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小冠和汉代盛行的帻(头巾)。
汉代戴冠极为讲究。凡官僚入朝、祭祀天地、五帝、参加婚礼、朝贺以及有教养的士人会见长者,必须戴冠,以示敬重对方。当时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称冕旒。职务、级别不同,处理公务时所戴之冠也不尽相同。皇帝上朝往往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执法官戴法冠,谒者、仆射戴高山冠,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或称大冠,卫士戴却敌冠。
冠与服饰是配套的,也分祭服、朝服。汉代祭服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八种;汉代朝服则有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却敌冠、樊哙冠、术士冠等十多种。汉冠尽管有数十种之多,但冠式都做前高后低、倾斜向前形。所有冠式中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文官所戴的进贤冠,以冠上横脊(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二是武官所戴的武弁大冠,以漆纱制作,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冠内都要衬帻。汉代的其他冠式大致是在以上两种的基础上,按文冠、武冠两个系列而变化。
早期的头巾是日常生活所用,因为佩戴随意,王公大臣也喜好佩戴,但是在重大场合、重要礼仪中还是以戴冠为尊。
另外,剧中衣服的颜色也过于鲜艳,与史实不太吻合。在秦末战乱中创立的汉代,经济萧条,立国之初,汉高祖出行需要四匹一样高大的马匹,都配不齐全。经过文景之治得以恢复。刘秀创立东汉,初期经济颓败,百废待兴。各阶层人士的服饰应该是朴素的。但是剧中人物的服饰造型各异,制作面料高档,色泽艳丽,不符合东汉初年的实际情况。
汉代灭秦代之,根据五行相克之说,汉代为火德。宋代徐天麟《西汉会要》称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赤为汉兴之瑞,其色尚红。汉文帝时,贾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建议改为正朔,易服色制度,革具其仪法,色尚黄。但是汉代崇色由红而黄,至后汉光武帝刘秀时又有变化。建武二年(26年),立郊兆(祭坛)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崇尚之色虽有变化,但是总体上讲,崇尚红色仍占上风。
汉代的纺织工艺中虽有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然而还是受时代条件局限,印染工艺上无法制作非常鲜艳的面料。服饰倾向于艳丽,是影视剧的通病,以艳丽的色彩、服色,固然带来了视觉冲击力,但并未考虑历史的真实。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