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深衣考》

作者简介

王忠坤,笔名齐鲁风,唐宋文学研究者,宋明理学学者,汉服复兴学者,汉服复兴早期发起人之一,曾撰写众多考据汉服制度和义理的代表性文章。《汉服归来》、《华夏服饰》编委。

现任中华礼乐小组理事,青岛汉服社社长,鹤汀汉服负责人。

2006年创立汉服届代表性的学术论坛——稷下论坛。

2008年起担任电子杂志《华夏衣冠》执行主编。

自2010年开始,以“齐鲁风儒学讲堂”名义讲授《四书章句集注》,阐发宋明理学义理,立足当下,推明经术,以救时弊。

汉服复兴运动回顾与展望

目录

汉服复兴运动的五个时期

一、汉服复兴的舆论准备时期

二、汉服概念的构建时期

三、汉服复兴运动流派的形成

(1)两大全国网络平台的形成

(2)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3)汉服线下活动形式的形成

(4)第三阶段的遗留问题:曲裾

四、社团化时期

(1)社团化时期圈内的变迁

(2)通过社团活动传递文明精神

五、从思想启蒙到实业兴汉

(1)认清公益和慈善的区别

(2)如何面对非同袍可能主导汉服的时代

(3)汉服社自我定位的改变

(4)圈内学术团体的构建

上海昊炁文苑汉服社的同袍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畅谈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振兴民族的盛举。

今天我讲的是汉服复兴运动回顾与展望,这十几年汉服复兴如火如荼,头绪比较多,圈内观点又复杂多变,所以这个主题不是很好讲。我简单梳理了截止2004 年的一些史料,希望能够给各位思考汉服复兴运动史时带来新的思想火花。我把汉服复兴从其萌芽到现在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汉服复兴的舆论准备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01年之前,可以称为汉服复兴运动的舆论准备时期。我们知道,2001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国内舆论为庆祝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很是欢欣鼓舞。按照APEC的习惯,会议结束后,各国家地区领导人合影时要穿东道主的民族服装,当时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唐装”。对现在的汉服圈来说,大家都知道“唐装”不是唐代服装,但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很多人误认为它就是唐代服装。所以,这一做法,干扰了很多人的认知,也导致了学术界的反弹,当时一些大型平面媒体上开始讨论什么服装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并涉及由满族马褂改造出来的唐装其实不能代表中国。这一舆论就是酝酿汉服复兴运动开始的前夜。在此,我提及2001年之前的几件事。第一,在汉服复兴运动开始之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主义或者说兴汉的思潮,这一思潮的萌芽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当时还没有提出汉服这一概念。我告诉大家两个人物,一个是旅日华人南乡子,一个是旅欧华人赵丰年,他们属于兴汉研究比较早的人物。在民族主义学说的研究和阐述方面,南乡子的贡献更大一些,并对后来汉网的历史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第二,牵涉到我们汉服复兴运动的起源,这里我要提到三个民族网站,其一是2000年左右建立的蒙古家园网;其二是满网,它的正式名称可能叫做满州在线,还是东北满族网,我记不清楚了。后来它也分裂为很多小网站,汉服圈将其称为满网;其三是稍后形成的僚人家园。这三个网站造就了汉服圈早期成批的汉民族主义者。几百年来,清军入关给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甚至东亚的儒家文化圈这样一个文明体系造成的伤害,造成民族自尊的创伤,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过去,很多知识分子也不以为然。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对我们华夏民族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并改写东亚文明史的一件重要事情,大家对它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乃至麻木的。恰恰是这三个网站唤醒了一批人的民族意识。当时有一批网友搜索我们民族的一些史料和中国国内民族相关问题论文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三个网站,大家发现这三个网站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文章,比如说呢,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一直学到的,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他们那里会出现岳飞阻碍民族团结,文天祥阻碍中国统一的,还有明朝是回族人的建立的王朝,汉朝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殖民政权等等,一堆跟我们传统上所认知的历史观完全相反的论文。正是这一批匪夷所思的文章造就了一批早期的汉民族主义者。他们警觉到,汉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的历史观,要构铸起在历史观领域站在本民族角度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历史书写立场。慢慢的,这些人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早期的汉民族主义群体。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与现在汉服圈一些朋友的认知相反,很多人认为汉服复兴运动是大汉民族主义导致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它恰恰是被几个比较极端的少数民族网站刺激之下,已经麻木了几百年的汉民族重新又记起了几百年前满清入关那一次沉重的心灵创伤。我还能想起来,之后的几年,我经常登录那几个少数民族网站,也与那些网站上的精英人物有过交流。我说,我登录你们这些网站其实不是为了反对你们,只是对你们的想法感到好奇。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你们不好好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一天到晚的证明岳飞不是中国民族英雄,搞这些有什么意义吗?挖空心思的扭曲汉族历史,却没有几个人研究自己的民族语言,你们这是在振兴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告诫他们一句话,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十几亿人,仍旧有文化危机感,尚且担心本族的文化失传,而你们作为少数群体,却在搞这些没意义的东西,几年之后我们高下自分。提及这段历史,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这个领域始终存在一批强烈排斥满清遗老遗少的人,正是拜那几个极端网站所赐。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2001年APEC会议唐装讨论热潮,各种媒体在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服装可以代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国人几千年穿的衣服到底有什么共同特征,由此,产生了汉服这一概念。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是比较早的从事汉服复兴和汉服复原研究的人都能记起来的事情。我印象中,大概在1996 年,当时我正在读中学,记忆有些模糊了,有一位学者在江苏电视台做讲座的时候,提到了汉族已经几百年来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服装了,又提及了满清入关对于中国人的服装造成的影响。也许正是这个学者无心的一句话,或者他本人就是一个长期从事于中国传统礼仪与服饰的研究的学者,他种下了汉服复兴的第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到了2001年的时候,开始萌芽,并形成了汉服概念。鉴于不同时期进入汉服圈的同袍具有明显不同的价值观,我大致给汉服复兴划分了几个阶段。

二、汉服概念的构建时期

汉服复兴的第二个时期,从2001年到2003年,是真正进入汉服复兴运动的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一种舆论准备,第二个时期汉服概念才真正确立下来。这三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我刚才讲过的APEC会议引发的中国传统服装争论这样一个热潮,当时,我正在上大学,还经常看争论有关民族服饰问题的报纸。其次,就是美化满清的辫子戏充斥着所有的主流媒体,你打开电视随便找一个频道,到处都是辫子,实在太多太多了。那个辫子横飞的年代,引起了很多人的方案,稍具备一点文史修养的人都很明白满清在历史上到底干了什么事情,结果这么一个黑暗的时期忽然成了太平盛世,能与汉唐并列。这一引起舆论反感的事情,为汉服复兴思潮的形成提供了源动力。所以说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思潮,从它的发源起一直到现在,至少是一种文化概念上的排满,把满清这二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给我们民族留下来的负面烙印,即反文明的观念,奴化百姓的观念,排斥出去。再次,追溯汉服复兴的网络平台,不得不提到大汉民族论坛,这是目前圈内很多同袍不知道的。经过一年的媒体争论和网络上的知识积累,具备了汉服意识的人开始慢慢在BBS上聚集在一起,大汉民族论坛由此产生。大汉民族论坛建立于2002年7月份,那时相距APEC会议已经有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论坛是第一个旗帜鲜明的宣传汉民族主义以及汉服的网络论坛,上面设立了第一个汉服专题的板块。至今,我们汉服圈里一些早期致力于汉服研究、汉服复兴的同袍对这个论坛念念不忘。大汉民族论坛的创立者,网名大周,又名大齐皇帝,如果说汉服复兴运动需要找一个发动者的话,这个人就是大周。96年江苏电视台上的讲座,和APEC引发的舆论,只能算一种准备,我们这个领域总归有一个渊源,它就是大汉民族论坛。站长大周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医药连锁企业上班,如果有机会,上海的同袍也能见到他,当然他已经淡出这个圈子很久了。这个论坛后期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里面哈日的很多,在早期的提倡汉服的同道里面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崇尚日本,反日的国人又特别多,立场的不同引发了各种矛盾。

之后,原本聚集在大汉民族论坛的汉知会在2003年元旦创立了网站,后来演变为汉服复兴早期极为重要的汉网,很多年的时间内,汉网起到了全国性平台的作用。汉网在开坛的时候大汉民族论坛还没有倒闭,汉服运动的网络平台,从大汉民族论坛向汉网的过渡体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大汉民族论坛它的名字听起来好像比较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它的学术性比较强。早期这个论坛上聚集了一批非常有学术能力的人,而汉网,实际上才是真正构铸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汉服网络平台。这里我要提到几个早期从事于汉服复原和汉服复兴研究的同袍,一个是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信而好古先生,另一位是目前在孟母学堂任教的笑非兄,实名吴飞,他们都长于礼学,对儒家礼制、服章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另外还有在济南大学任教的赵宗来先生。另外一位从事汉服复原研究的同袍是青松白雪,青松兄很多年在上海生活,相信你们社团有一些同道与他有过交情。本次讲座就是向大家阐明汉服复兴运动的渊源,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名字,报本反始,隆礼尊贤,懂得我们圈内的传承。汉服复兴当年的舆论环境,简直差到极致,我就给大家这么说吧,当时我还在读大学,你跟同学只要提到汉服这个事物,对你态度好一点点的,他会说你是封建余孽,对你态度不好的呢,他认为你就在反共,或者在破坏民族团结。这个论调非常奇葩,汉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就成了破坏民族团结。汉服,从一个非常敏感的事物,到一件平常的衣服,这十来年,走过了太多的坎坷。因为数百年的中断,知道汉服的人太少了,在现代的都市中,忽然提及汉服,你简直就是一个怪物,如恐龙复活一般令人诧异。

在前期的汉服复兴队伍之中,付出的艰辛,你们难以想象。大家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可以通宵不睡,不同城市的人用语音聊天到深夜,只为了研究明白礼书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到底指衣服的什么部位。我们共同打开《春秋左传》,你在上海我在山东,我们会为一个看似平常的发现,惊喜不已,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就知道明天如何更好的应对那些反对者。

那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是一个我们甘心情愿为了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为了民族的自新献出自己青春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愿意燃烧自己的青春换取民族以后的光明。很多人有这样一种信念,顶多我们这一代的人青春没有了,我们愿意选择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样一件前无古人的事,那么,以后的人再去接着做,就会简单的多。大家看,十几年过去了,你们现在再宣扬汉服这个概念就很简单。但在那个时期,做这些事情太难了,为了宣传汉服,往往四五个人,跑到天涯这种大论坛上,一个人注册了一大堆马甲,其实就是四五个人商量好了不断顶帖,将其炒作成为热点,以提高汉服概念的知名度。从2001年到2003 年这三年之内,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于汉服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我们需要找大量的史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当时还有一大批的在文史领域非常有研究的学者,他们骨子里不能接受汉服存在。也许对于他们来说,理性的考虑一下,也是认为汉服存在的,但汉服重新活过来,带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颠覆,是他们几十年来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所不能接受的。

陌生感导致的排斥情绪,进一步导致极端的敌视,各种各样反对汉服的文章出现了。现在在百度上搜索,还能找到很多那个时代反对汉服的文章,他们反对汉服不是不知道汉服在历史上的存在,而是汉服的复活,颠覆了他们对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认知。在北宋灭亡时,有一个叫郭靖的人,因反抗女真要求汉人削发且改易女真服饰而被追杀,他逃至江边选择了投江而死,并说,吾不忍弃汉衣冠。北宋时期的西夏王国在与宋王朝的外交文书中写道,西夏要放弃大汉衣冠。

等等这些史料,证明了历朝历代,古代社会都认为汉人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我们找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史料,明清交替时期的记载尤为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古代服饰体系,向热爱传统文化的公众证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种统一的服装,即我们的民族服装——汉服。2003年以前的汉服复兴,从网络走入现实,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郑州的壮志凌云(实名王乐天)先生穿着汉服走上街头。新加坡的张从兴记者在联合早报刊登了相关报道,汉服在中断3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再次出现在街头。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应该还能够找到的。王乐天先生身着汉服,走在街头,遭受到路人的种种奚落,非议,现在的同袍们难以想象。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你你穿上汉服走在街头的时候,还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眼光,更不用说那个时代了。这篇文章刊载之后,国内汉网的成员将其转载到国内各大论坛,掀起了一股汉服争论热潮。在国内崇洋媚外风气弥漫的时期,海外华人都在关注乃至赞赏中国重新提倡汉服,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更多国人增强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

三、汉服复兴运动流派的形成

从2004 年到 2007 年,是汉服复兴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汉服复兴运动与华夏文明再造产生紧密关联的时期,也是汉服复兴运动产生流派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不管是天汉还是汉网,各自的理念都已经构铸出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不再像第二阶段那样,碰到学术界的反对者,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辩驳。第三阶段,同袍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懂得了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历史观立场。

(1)两大全国网络平台的形成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汉服复兴的两大主要流派,汉网和天汉都构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成立于2004年的天汉民族文化论坛,是当时汉服圈的第二大网站,相比于汉网的锐意进取,它显得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如果我们把大汉民族论坛称为汉服界鼻祖的话,那么,汉网和天汉就代表了汉服复兴运动的两个方向。其中,以汉网为根据地的人非常多,以天汉为活动平台的人相对少一些。汉网深刻的揭露了明清鼎革对华夏文明和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让我们民族回忆并反思那段苦难史,所以它高举民族主义,唤醒了很多人沉睡在心底的热忱,对民族的赤诚之爱。而天汉认为汉民族的文教声乐皆起源于周,以周为正朔,所以高举周礼的旗帜。

这种分化源于于对汉服复兴的不同认识,以民族主义为本的一部分人,认为我们恢复汉服的最根本宗旨,是重新改造民族精神,让国人得以自新,所以主张脱离了民族主义就不是真正的汉服复兴。而天汉认为我们推广汉服是为了重振我们的华夏礼乐文明,天汉大多数核心成员虽然也会承认自己是温和的民族主义者,但至少在对外并没有以民族主义者自称。

在那一个对汉服充满不利言论的时代,有这样一群温和者,也保证了我们整个汉服群体发展的安全。此外,对汉服款式的选取和设计方面,这一时期也形成了不同流派,汉网上产生了改良派、生活派等不同观念的群体。这里提一点非常有意思的往事,正是因为当时两个以汉服为主题而又定位截然不同的论坛,所以形成汉服群体的城市,往往都会因为彼此认同不同而出现两个团体。比如北京有汉网社团,天汉社团,上海也有汉网社团,天汉社团。这两大阵营可谓水火不容,互相不接受对方的成员。我还记得当时天汉北京社团的负责人说,光他认识的汉网北京社团的人就有百人之多,可见汉服社在民族主义躁动时代,曾经兴盛一时。虽然整个汉服圈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规模,但在那个时期大家非常团结,再分化也只有两个阵营,那么,每一个阵营的人还是非常多的,绝大多数早期同袍都会认同二者之一。

后来,好景不长,汉网的北京社团和天汉的北京社团在07 年前后,逐渐瓦解,上海也是这个样子。汉服圈这些社团分分合合的渊源,可能会触及有些人的尊严,我不想讲的太详细。但就此机会,我提出一个论点,在 2001年到2007年间从事于汉服复兴的群体,都非常年轻,20岁左右的比比皆是。比如说大周兄在创立大汉民族论坛的时候,才刚刚高三或者大一。正因为大家太年轻,遇到事情时,偶尔一句话无心的话,把它说的太绝,形成了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一直影响着全国汉服届的格局。所以我每每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不知道应当怎么提及,假如这个频道里的听众有那个时代的同袍,我希望这段录音能放在网上,希望大家能够放下过去的事情。因为当年的幼稚犯了一些错误,这个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然而导致的矛盾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汉服圈,那么这只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前辈成为汉服复兴运动的阻力。

(2)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汉服复兴史上有一位标杆性的人物,网名天风环佩(又名溪山琴况),生前任天汉民族文化网管理员,也是汉服吧的创业吧主。天风兄的实名叫做汪洪波,安徽宿州人,在汉服复兴初期撰写了大量文化复兴理念的文章以及传统礼仪节日复兴方案。2004 年第一个集中讨论汉服的网络社区大汉民族论坛被站长大周一怒之下关闭了之后,很多网友只能去汉网,天风早期也在汉网阐发自己的理念。2004年的时候他去了天汉,后来他也成名在天汉,虽然在他去世的时候他还没有那么出名,但目前他已经成为了汉服复兴历史上的里程碑。

这个似乎为汉服而生,为汉服而死的人,短暂的一生,都写在了他的名字中,如同天上吹来的清风,玉声琳琅,又如琴乐的大音希声,倏然而逝。2004 年早期汉网的核心成员,天津的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穿着一件白色的汉服去参加那里孔庙的祭祀仪式。白衣胜雪,不染纤尘,在那群穿着清代服装的人中,一身洁白的汉服,显得格外孤独而又靓丽,如风雪中绽放的梅花一样,写照了那个时代汉服的处境。她写的后记,《一个人的祭礼》,感动了很多很多人。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一个自称大丈夫顶天立地的古老国度,它的尊严,竟要一个女子撑起,好多人正是读到了这篇文章加入了汉服复兴的队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铭记的事情。当时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是一个悲情宣泄的时代。我们在做着前无古人的事业,给予我们精神动力的,是三百多年前的那场浩劫。给予我们民族内心的那种创伤,那种痛苦,其实是整个民族的痛苦,在大多数人都处于无知麻木状态的时期,这种痛苦只能由极少数人承担,替整个民族完成它的宣泄过程。

这是一个悲情宣泄的时代,当这种悲情宣泄的时代过去的时候,大家的内心才重新恢复了平静。我们就像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那群新青年一样,重新接过历史上的接力棒,振兴文化,一百年前他们在破,一百年后我们在立。我们把他们破的东西重新立起来,他们破自己认为的遗毒,而我们立起来自己认同的正统的汉文化标杆。现在很多汉服同袍做成人礼、做婚礼都可以找到可供参考的资料,这些资料是谁整理的呢?刚才提到的我们山东的笑非兄,还有安徽的天风兄,在那个时代,经常每天熬到深夜,凌晨两三点钟还在为整理这些资料操劳,自己多少年都不工作,把青春燃烧在汉服事业上。那时,整理资料非常难,很多书不容易找到,大家把从各处找来的资料汇集起来对比,才弄能明白一些基本的礼制问题。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学术问题,大家可以研讨到彻夜不眠。

有的同袍讨论了几年都没见过面,相距天涯,心思却近在咫尺,为了共同的理想,燃烧了自己最容易成就个人事业和生活的年华。为了民族的共同事业,很多同袍成就个人事业的最佳时机都错过了,为了做考据、学术研究穷到身无分文,以至于连出门参加活动都需要让人赞助公交车费。这一时期,除了以民族主义为本的汉网,以周礼为本的天汉外,儒学复兴,明显形成思潮。儒生开始组成了自己的团体,2004 年一个非常上规模的汉服活动是儒生为主导搞的,那是非常早的集体活动。此外,这里要提到一个人,舒乙,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儿子,北京作家协会的成员,2004 年北京作协召开会议的时候,自己穿了一件直裾。舒乙先生是满族人,也是早期的汉服提倡者,我跟他没有过交流,没办法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后来与几个参加汉服复兴的满族人交流过,大概知道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视汉服为中国的大国文化代表,中国要在国际上有尊严,汉服还是要提倡的,如同汉语代表中国一样,跟民族无关。

(3)汉服线下活动的形式2003年以前的汉服,只能称为网络汉服,她是一个在网络平台上兴起的概念。这个概念要想走入现实,需要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去付出。我们穿汉服到底要干什么,大家想一想,认为穿汉服去祭祀民族英雄比较好,祭祀抗清三公,祭祀文天祥,史可法。因为沉重的民族主义情结和苦难心理,早期的集体汉服活动一般以祭祀为主题。之后我们又经过研究,发现了汉服在很多重要的场合有它的功能,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以及婚礼,现在婚庆界称为汉唐婚礼的传统婚礼,实际上都是由我们汉服领域将其复活的。这涉及到到汉服社团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假如有朝一日全体中国人都穿上汉服了,那汉服社到底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汉服社就应该担当起礼仪和汉服制度的专家顾问的角色,好比传统一些的农村,每一个村里都有一个懂礼的先生,叫做礼生。这个礼生是干什么的呢?谁家的孩子结婚了,谁家的老人去世了,各种礼仪都需要请一个专业的人负责策划和指导。这些礼仪是专业人士,不可能人人都会,这就需要礼生,礼生就是原生态的儒生,古代没有功名不当官的儒生在民间就担当起这个角色。所以说,汉服复兴成功的那一天同袍们的身份就会转化为礼生,给自己所在的社区提供衣冠礼仪方面的指导,向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出正确的声音。

(4)第三阶段留下的问题:曲裾一些新入圈的朋友在指责现在汉服商家做的曲裾不符合形制,说曲裾缺乏出土实物佐证,那么,我们来了解下提倡曲裾的缘由。其实,曲裾这一种服制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很少有人穿了,到六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古装了。现在重新提倡它,从汉服复兴运动一开始就将其定性为现代曲裾,借鉴了曲裾下裳绕曲的特点,建构出来一种现代汉服制度,至今汉服圈的曲裾拥有率比例非常高。如果现代汉服体系没有曲裾的话,就少了一种比较经典的,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十年前的汉服研究者就是这么想的,现在来看也确实这个样子。假如全国汉服圈所有曲裾一下子都没了,大家对现代汉服体系的感官认识会有明显的不同。至于它的形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不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只是它的渊源,而非形制问题。另外,汉网早期制作的一批裁剪图纸,现在看来其中的错误不少。但到,有一批商家以这些图纸做为自己设计打板的依据,延续了好多年,也就一直错到现在。我们不能苛刻要求当时的汉网,因为那个时候,圈内对汉服形制的认识还没有今天那么深入,今天的成果也是那个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只能说商家要跟得上研究深入的步伐,改进自己打板参考的数据,做出更符合传统的汉服来。汉服圈做到理性的平和的去看待汉服,一直要到2007年之后了。从 2004 年到 2007 年,是汉服复兴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解决汉服如何走向现实社会的问题。回顾前三个阶段的历史,当汉服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反对者指责我们反共,后来反共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了,他们指责我们破坏民族团结,再后来破坏民族团结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了,就改口指责我们搞复古,再往后,复古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了,继续改口攻击搞汉服的人是为了敛财,现在敛财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了,所以那些歇斯底里的反对者很少了。慢慢的,大家心态也平和了,没必要太把反对者当回事。当年那一批非常有名的反汉服者,前前后后折腾了那么多年,据我所知还被有关部门调查过。时间证明了一切,那些极端的民族主义网站都衰微了,而秉持汉文化复兴立场的汉网,这里是说广义的汉网,包括所有秉承汉服复兴理念的这些网站,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把汉服复兴的火种远播各地,把汉服概念推向了社会。

四、社团化时期

接下来是汉服复兴的第四个时期,我把这一时期划分了五年,从 2007 年到 2012 年,是汉服圈内的社团化时期。第一个时期,2001 年之前,是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时期。第二个时期,2001 年到 2003 年,是网络汉服时期。第三个时期, 2004 年到 2007 年,是汉服复兴流派产生,以及不同的流派逐渐构铸起自己理论体系的时期。第四个时期就是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服膺某种学说的同袍在现实中构建起团体的时期。2007 年以后,各种各样的汉服社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而之前创业的汉服社还能存活到现在的已经非常非常少了,屈指可数。从那个时候开始,汉服圈已经走出网络,变成了现实中的团体,有了自己的文化圈,所以我把这五年命名为社团化时期。从第三阶段末期开始,截止第四阶段末期,我致力于创作阐发汉服复兴发展的系列理论文章,致力于推动汉服复兴运动的儒家化,把儒家修身养性的学说与汉服同袍的安身立命相结合,把儒家内圣外王的经义与汉服复兴中的礼制相贯通,这批文章大概有二十多篇,有一些在圈内广为传播。这批文章提出了汉服复兴发展理论的相关问题,比如,汉服复兴将分四个阶段完成(不包括前期的舆论准备阶段),在个人的修身达命和社会的化民成俗两个维度上开展,汉服界流派产生源于同袍们没有认识到汉服有三种基本义理(我称之为汉服三义),宗周派与承明派的关系等等。

(1)社团化时期圈内的变迁社团化时期之所以从2007 年开始,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首任汉服吧主、天汉民族文化网管理员天风环佩2007 底去世,天风兄去世后天汉后继无力,论坛逐渐衰微。之前代表汉服吧、天汉论坛的几次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复兴方案,比如2008年奥运会礼服提议,大学学位礼服提议,还有把汉服复兴与民族节日礼仪相结合的复兴方案,都是以天风为主完成。

第二,汉服复兴另外的一个全国性网络平台汉网屡次遭受分裂之苦,也走向衰微。汉网周期性的分裂,特别是管理员一年一次换届导致的裂痕,每次都有一批人出走,而新建立的各个网站之间还有敌意,留在汉网的精英越来越少。我后来分析这些事情,在我们这个领域搞民主其实很难,如果搞西方式的民主,前提是要有忠诚的反对者。就是说,我反对你的观点,却并不会因为反对你就对团体不忠诚。我反对你的观点,但做为一个忠实的反对者,我还会忠诚于担任管理者的你。如果我的反对通过民主程序无法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我还是会接受现实,今后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不会去搞分裂。显然,我们圈内没有这样的观念,所以说在这个圈子里不可能搞起来民主。最后大多数汉服社都走了精英主义路线,文化团体还是要以它的中心人物为核心。接下来,大量的地方社团摆脱了对汉网和天汉这两个平台的依赖。因为每一拔人出去,就自己搞一个网站,每一个地方的社团建立了,也往往也搞一个自己的网站。网站多了,每一个网站能聚起来的人也就少了,无法形成有价值的讨论,也激发不出思想灵感。

在全国其它领域继续依赖BBS作为业界沟通渠道的时候,汉服圈因为这些问题开始以 QQ 群做为基地,论坛走向衰落。社团化时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那时开始搞社团的好多同道跟我有交情。比如说,为了搞汉服活动,自己身上连一二百块钱都拿不出来了,自己生活捉襟见肘,还要坚持做汉服推广,这样的事情一点不稀罕。诸位试想,要搞活动首先就要有汉服,有汉服那就要花钱去买,因为社团成员不一定愿意花钱,最后往往社长被迫自己出钱买,而大多数社长又不是有钱人,最后,搞来搞去自己就成了穷鬼。花自己的钱,买来汉服,自己舍不得随便穿,却为了让别人穿上高兴;一个个的男儿身,买来一堆布料在家研究汉服制作,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糕,没有一块整洁的栖息之地,是为了让别人穿上汉服显得有民族气质,却忘了自己匆忙赶到活动现场还蓬头垢面;花自己的钱,自己工资又不高,让别人乐意参加活动,自己却忘记了个人的前程;付出了那么多,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却收到种种误解和诋毁。这如同中毒一样的痴迷,到底是为了什么?经常有各地的社长找我诉苦,我得以了解大家的种种不易乃至委屈,也许等多少年以后,我会把这些写成书,以激励后者。

这个时期,汉服复兴的性质,已经由以网络为基地过渡为现实团体。所以说有很多比较好的活动出现,比如第一次以周礼为依据的婚礼,在上海举行的天汉民族文化网同袍共工滔天和骠有梅的新婚典礼,也是我们汉服圈第一次做比较正规的周制婚礼。这两个人原来都是在天汉高举周礼的理念,他们的婚礼影响了之后各地的周制婚礼模式。多地联合的集体祭祀礼也做的正规起来,大家会认真的研究祭祀的每一个细节,古人每一处礼制安排的用心。

(2)通过社团活动传递文明精神随着时代推移, 2014年,中国再次举办APEC 会议,我们这次讲座,正赶上会议召开。这仿佛是一个循环,十三年前的APEC,引发汉服的讨论,今日我们又思索汉服的未来。也许,我们要把一些思想包袱放下,悲情宣泄的时时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要致力于构建中国现代社会的文明体系,要尊王攘夷。尊王道,才是华夏,什么叫王道呢?

假如你现在在美国的话,一个人唱着基督教经典中的诗歌,走过马路,美国人会认为你是个牧师,你是个神职人员,从内心敬畏你。在欧洲其它基督教国家也是这样,大家心里对代表自己文明的人群充满温情和敬意。但是在我们中国,如果你吟唱着论语,吟唱着唐诗宋词,走在街头的话,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九个说你是神经病。这就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近现代的中国,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却在精神领域走向夷狄化。我们提倡汉服复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社会变的文明。有朝一日,我们穿着一件深衣,吟唱着先圣的经文,走在街头,路人认为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还能做出恭敬的举止,这就是社会文明很大的进步。文明,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让社会成员懂得尊重文化以及传承文化的人。

而我们汉服复兴,要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尊王攘夷。华夏尊的王道,是王化开明之道。所以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汉服圈最大的贡献,除了让汉服复活之外,还在于它传递给整个中国社会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血脉。古人说,不贱夷狄不足以贵华夏,当我们懂得了排斥某些野蛮的做法,我们才能变得文明。不管你自称什么,汉本位也好,皇汉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你做的事情,只要能让中国社会往前发展就是对的。汉服复兴是研究在工业文明时代如何让汉文化重新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并不逊于西方文化,这才是我们阐发价值观的源动力和最终目标。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华夏文明体系,乃至于整个东亚的传统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从这个角度上去回应文化变迁的问题。时至今日,汉服复兴运动取得的成绩还非常有限。但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国家都非常关注我们,他们认为汉服复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重新回到东亚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天下观的视野,论证汉服复兴延伸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一个群体非常缺乏的。

五、从思想启蒙到实业兴汉

我们接下来再讲第五个时期,即从 2012 年以后的阶段,我们明显感受到经过前期十年的积累,和社会舆论方向的转变,促使汉服界掀起了实体化浪潮。

(1)认清公益和慈善的区别前些天我跟贵社的风兄畅谈,一个汉服社要想做的长久就必须得实体化,之前大家被道德绑架,别人渴求我们做汉服复兴不能去挣钱,应该以超脱的立场面对,挣一点点钱就被指责为不道德。那个时候接受汉服的人少,反对的人多,难免被绑架,但时至今日,境况已大为不同,继续长期无偿的付出不但无法做好汉服文化,也无法让社团长期发展。有些社团正因为长期无偿的付出,只好走向倒闭。我们这个群体太年轻,混淆了公益和慈善,有一定盈利性,公益第一盈利第二的是公益机构,完全不盈利只付出的是慈善机构。公益机构不赢利就无法保证汉服文化平台的长期存在。

(2)如何面对非同袍可能主导汉服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2012 年之后汉服复兴走向产业化,汉服社走向商业和公益互补,不管你喜欢与否,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既然汉服文化已发展为产业,那么很多从事于汉服经营的人,可能根本不是我们领域的人。这对大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汉服概念的扩张速度超出汉服界的辐射面,非同袍主导汉服文化,掌握汉服复兴解释权的时代,汉服界应该如何面对?

以前认同汉服的社会人群,大多是我们领域努力的结果,而现在汉服文化有了自身的辐射力,且别一群不懂汉服的人掌控,致使好多人知道了汉服而不晓得有汉服社的存在,更不知道有汉服网站,遑论形制礼制的问题呢。外围环境的变化如此之快,我们圈内很多汉服社的管理者尚未意识到严重性。圈内不认真审视这一问题的话,今后就可能无法影响社会对汉服的文化解读,这会使得汉服成为两种事物,其一是汉服圈认同的汉服,其二是社会大众理解的汉服。两者分离太远的话,汉服所代表的文化思维会被抽空,而蜕化为简单的服饰符号。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方式,与社会文化系统成功对接,这就离不开传播汉服文化的实体。

不管我们如何苦口婆心的解释,和宣扬汉文化的价值观,社会大众还是会更倾向于接受实体文化机构传达的理念。由此,也延伸出另一问题,让所有穿汉服的人秉承汉服复兴的理念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并不是所有穿汉服,乃至所有喜欢汉服的人,都会秉承汉服复兴者主张的历史观。有些同道对此感到悲观,而我倒以为这是另一层面的汉服复兴。

一个不认同汉服界的历史观,而有喜欢穿汉服的人,必然有传统情结,纵使不能理解汉服概念,但是汉服能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融合为一体,也会不断在审美感官方面影响更多的人。它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改变社会大众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我们需要调整理念,在致力汉服复兴实体化的时候,也要着力于构建汉文化模式的生活方式。让大众知晓汉服属于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即便没有接受汉服界的历史观,也能对汉服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

(3)汉服社自我定位的改变这一时期的汉服社,不再是为了单纯宣传汉服概念存在,更要为构建汉文化模式的生活而存在。好多社团到了这一时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要么演变为自娱自乐的雅集型小团体,自我封闭,丧失了当年的理想,要么开始做生意,不再执着于文化复兴。如何找准定位,是汉服社能否长期存在的前提。当社会不再排斥汉服,汉服界外的文化群体普遍接受了汉服,汉服社存在的价值在何处?那只能是通过提高自我的历史文化和汉服专业知识修养,做汉服文化的专业人士,社团升级为专业机构。若没意识到社团性质需要变化,社团将会走向瓦解,但彼时汉服文化还在存在,那么,对汉服文化的解释权就被别人控制。也许被国学会控制,被各类读经学堂控制,进而汉服复兴者主张的历史观和传统价值立场失去传播渠道。

(4)圈内学术团体的构建我觉得汉服文化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到了这一时期,到了2014 年,应该洗尽浮华,踏踏实实做一些学问,搭建起业内的生态圈。

所以,我提出这一阶段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圈内专业学术团体的构建。我们群体发展至今,与全国各文化领域相比较,与古琴、吟诵、读经之类的团体相比较,已经比较庞大了。而与其规模不想对称的是,汉服圈缺乏自己业内的生态平衡,缺乏专业的学术团体,缺乏学术整合。

在去年西塘汉服文化周的百家论坛上,我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汉服复兴群体如果没有自己的学者队伍,就无法形成厚重的沉淀,在文化界眼中上不了台面,在学术领域缺乏话语权。其实在汉服复兴十几年的历程中,有好多具备学术素养的人参与进来,否则我们不可能把一种死亡了几百年的文化重新复活过来。但因为我们这个群体整体的不成熟,使得各种资源不能相互支持,圈内又斗争不断,以邻为壑,学者们要么忙于生计离开这个群体,要么忙于做汉服搞商业,要么因各种各样的矛盾受伤淡出了。后来也出现了一些进入到我们这个领域,着手系统研究汉服和汉服复兴运动的人。但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过汉服复兴运动十几年的历程,所以写的文字缺乏说服力,缺乏推动汉服事业的思想深度和能量。其实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个主题,也是希望能发挥同样的作用。

大家在听我讲这些之后,就能明白我们这个领域形成、发展的经过,能够帮助自己思考未来的方向。明白我们的历史之后,再去写一些文章,就有底气去写。当然那么短的时间,我讲的不到位,而且无稿演讲,也会疏漏一些内容。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吧,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交流,可能我刚才所讲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客观、准确,记忆也会存在偏差,希望大家指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后记:如上文稿是根据我给上海同袍语音讲课的录音整理的,在此感谢’风的另一边“同袍,将录音逐字逐句的打成文稿,非常辛苦,并感谢青岛汉服社成员东莱夷人、五木散人、梦非阁以及汉网子衿同袍对初稿的整理,节省了我二次整理的大量时间。

在此致谢!并祝福全国同袍携手共谋汉服复兴大业。

青岛汉服社齐鲁风敬笔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晚上20:00—–22:00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