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人看戏,她看演员的服装和发簪
虽是90后,但是王珊珊却不追“新”,只爱“古”风。
“我从小就喜欢传统服饰和发饰。”小时候,每隔四年,村里就会邀请越剧演员过来演戏。那时,戏台就成了热闹的聚集地。
搬出小板凳,村民们坐在戏台下,听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唱个不停。最吸引王珊珊的不是声音,而是演员的衣服和发饰。
“我听不懂,就喜欢看服装。”王珊珊说,她一个人偷偷跑到戏台后面,看演员们换戏服、化妆,一待就是半天。
精美的发饰、飘逸的长裙……都给王珊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想,如果自己也能拥有一套就好了。
直到大一,这个愿望才生根发芽。“同学送了一根发簪给我,我就想着何不自己制作发簪。”王珊珊说。
淘宝上购买材料、网上查看加工工艺、书籍里找灵感,手巧的王珊珊很快就制作出第一根发簪。
“设计好后,制作稍微复杂一点的发簪两三个小时,头冠就需要一两天了。”王珊珊说,钗、发梳、步摇等发饰,以铜丝为骨架,再把各种装饰品串上去、粘上去。
慢慢地,抽屉里的发簪也越来越多。
“发簪这么好看,你怎么不拿出去卖呢?”室友的一句话,让王珊珊动了心,她开始在学校里出售自己设计的发簪。
在她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收藏的簪子,每一枚都很精致,每一枚都让人爱不释手。“这些是点翠,是我在各地淘回来的。”她说,这些都是她的心头肉,贵的上千元。
2、一见钟情,她开始尝试自制汉服
发簪需要和服饰搭配,她开始网上搜索汉服,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很美,心就被触动了。”王珊珊说,偶然间,她看到了百度贴吧里的汉服吧,里面有着一群汉服爱好者,她就加入其中,探讨发簪和服饰。
由于是学生,钱袋子比较扁,可汉服价格不便宜,款式又多。她心想,如果自己制作汉服就好了。
2013年,王珊珊从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管理专业毕业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半年后,她决定辞职开一家汉服淘宝店。
这个决定遭到了王珊珊父亲的强烈反对,甚至好几个月没理她。“爸爸觉得卖汉服没几个人穿,能不能维持生活都成问题。”王珊珊说,她的自信来自于一方面发簪生意可以养活自己,一方面她对设计比较感兴趣,姐姐又是裁缝。
说做就做。王珊珊看书、网上找资料,恶补汉服的知识,并尝试手工画图。“一开始汉服在形制上都是参考出土文物来制作的。”王珊珊说,外公从小喜欢传统文化,家里收藏了一些画谱,衣服上的一些纹样就来自于此。
为了找到合适的布料,她曾跑到路桥、绍兴柯桥等地,最终精心挑选了棉、麻、真丝等原料;为了节省成本,产品设计、打包、发货、上架、拍摄、客服等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现在有了固定的厂家,我还尝试自己印花染色。”王珊珊说,苏木、栀子、萱草等熬汁后都可以染色。
制作一件汉服需要多久呢?王珊珊说,衣服打样到出样就要一个月,为了达到理想中的色调,颜色需要反复的调整,加上裁剪、缝制、绣花等,差不多2个月时间。
在王珊珊的衣柜里,挂着40多套各式各样的汉服。“自己会做汉服,就不需要花钱买了。”王珊珊笑着说,在她的带动下,妈妈有时也会穿汉服。
一枚别致的发簪,配上典雅的长裙,就会让一个女孩成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
90后姑娘王珊珊从小喜欢发簪,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汉服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它。
在临海杜桥镇下朱自然村,记者见到了王珊珊,她和姐姐正忙着制作汉服。在工作室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汉服,有齐胸襦裙、短褙子等,也收藏着她这些年淘来的缂丝扇子、点翠簪等。
“最贵的一把扇子花了3500元,淘这些东西花了10万元左右。”王珊珊说。
3、交流学习
她去全国各地参加汉服活动
每逢端午、七夕、中秋、花朝等传统节日,在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在人来人往的公园广场,时常会觅见或翠袖红裙、绮衣锦裳,或宽袍广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
王珊珊就是其中一员。她记得,大学毕业她加入了台州汉服QQ群时,成员就20来个人,现在有1300人。
“一开始穿汉服去街上,大家以为我在cosplay,或是唱戏的。”王珊珊说,那时,穿上汉服出门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的事,挑战来自于家人和旁人不解的目光。
6年过去了,她最大的感受是:喜欢汉服的人群越来越多,更多的人不再认为身着汉服是奇装异服的展示或者哗众取宠的表演。
“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国华服日”等活动举行时,王珊珊都会报名去参加,与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一起交流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等。
平日里,王珊珊也会穿着汉服和朋友一起逛街、去茶餐厅聚会等。“现在大家也会回头看,但是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是惊异,这说明汉服文化越来越普及了。”她举了个例子,前年在紫阳街游玩时,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大妈带着孙子经过后,和孙子介绍说“这是汉服”。
很多人会认为,汉服都是宽袖飘飘,不方便,其实汉服也有一些日常穿着的款式,如裋褐、短褙子、交领半臂等,不仅方便,还很时尚。
王珊珊说,高校也有社团,为汉服文化的普及提供了途径;抖音等短视频传播方式的流行,也让不少人对汉服“路转粉”;一茬接一茬的赏花季成为一种潮流,无形中也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在生活中穿汉服,是将汉服带回现实的努力,也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王珊珊说。
记者手记
这些年,汉服从有些“羞羞答答”的幕后逐渐走向大众,走向人群。
在花朝节上写花签,对诗词;上巳节佩兰游春,流觞宴饮;重阳节登高踏秋,赏菊赠糕……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来临时,我们可以看到,汉服爱好者们大方地穿上那些在古装影视剧中似曾相识的“宽袍大袖”,进行一些古典仪式及活动,颇有些华夏古风的神韵。
从曲裾到襦裙,从宋褙到明袄,每一件衣裳,都蕴含着所处时代的个性特征,反映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透过汉服,我们窥见些许过去的生活风貌,
采访中,王珊珊说,仅仅是在路上相遇时的一句“欸,是汉服”就足以让她感到十分开心。因为,至少还有人记得。
为了和服装搭配,王珊珊学会了梳妆,尝试过用毛线、钢丝、铁丝等做支撑,来梳好看的发髻,她还尝试绣花,这一切都让生活充满了趣味。
或许,在老一辈眼里,年轻人是充满个性的一代,喜欢新潮的东西。其实,在他们中间,很多人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你我,不妨偶尔脱下西装或者连衣裙,换上汉服,泡一杯茶,穿过时光,感受带着历史记忆的汉民族服饰所有的感动。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