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汉服飘逸的衣袂中,涓涓流淌出礼仪之邦的典雅和华夏传统文化的绵长,有道是: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汉服情有独钟,汉服跨越千载,成为了古今文化交流的使者,二尺二寸的布帛裁剪出传统礼仪之美,流露出大学生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自信。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的“灵曜”暑期社会调研小分队从大学生“身着汉服”这一现象展开了对传统礼仪和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调研。

传统礼仪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新焕发光彩

“灵曜”取“天地日月之灵气”之意,在南京这座沧桑而又灵动的城市里,“灵曜”小分队成员走访了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采用纸质调查问卷的书面方式,以及面对面采访的口头方式,首先针对“传统文化”这一话题展开调研。在调查中,小组成员发现,近六成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女子“及笄礼”是在女子15周岁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而在这近六成的大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高中时曾举办过“18岁成人礼”,有的是和高三的百日誓师一起举行,有的是通过与家长互赠礼物的形式,有的是通过跨“成人门”的形式,参加过成人礼的大学生们纷纷表示:参加成人礼时,让人不自觉地心生一种仪式感。一位王同学坦言:“仪式扮演着节点的身份,过了这个点,突然就觉得自己成长了,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仪式也算是一种自我暗示,我应该学会担当!”

汉服悄然走红

对于身边同学身着汉服行走在校园这一现象,据调查,32%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对此的赞同与欣赏,58%大学生则持冷漠态度,认为反正与自己无关,但尊重他人爱好,其中,还有一成大学生认为只是做秀。幸运的是,小组成员采访到一位非常热衷于穿汉服的女同学,她表示:“我对汉服是纯粹的热爱,从小就喜欢电视剧里的古装,总期待自己也能拥有一件。但是我心里也有疑惑,为什么别的民族都能有自己特定的服装,并且有特定的节日可以穿,但是汉族却没有。自从我成为了汉服党,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衣服,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不仅因为汉服优雅美观,更重要的希望能让大家知道,这是汉服,而不是什么韩服,和服等等。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服饰,我们的文化并不贫瘠!”

通过走访,小组成员了解到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学生组织。小分队特别采访了南京财经大学“鹿鸣汉服社”。鹿鸣汉服社是一个面向全校招收汉文化爱好者的兴趣类社团。华夏复兴、衣冠先行。鹿鸣汉服社本着推广汉民族服饰(汉服),传承汉民族文化,复兴汉民族礼仪,激发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宗旨带领全校青年了解汉族民族服饰及传统礼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里,除了庆祝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外,他们还有传统礼仪展示,中间穿插了各种形式的小活动,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者都会身着汉服,且户外活动居多。平时,他们还进行了拓展活动,如编排汉舞、民族乐器演奏、自拍自导自演汉服戏剧、举行汉服模特大赛、汉服DIY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弘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自豪感。

传统文化在现代“水土不服”

小分队成员了解到,“四川成都某高校,一群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操场上齐跳爵士舞,引众人围观”的新闻一时间成为众多“毕业季”新闻中的亮点。相比起其他宣传汉服文化的形式,这群年轻人为传统的汉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学生表示:这样做就是想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和时尚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我们优秀的汉服文化。针对这一行为,大众的评论也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状况:大多数人对大学生的这种做法持赞同的态度,认为年轻人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汉服文化的热爱,不仅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在如今这个科技经济都飞速发展的社会,还有这样一群年青人不忘古代祖先的智慧,将他们智慧的结晶发扬光大。同时加入现代爵士舞的元素,让古老的传统汉服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青人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来。但是,也有部分群众表示不理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伦不类”的“表演”,传统文化就该保持它原汁原味的风格,汉服既然能被传承到今天,它自身的魅力是无法取代和消除的,由不得现代人肆意践踏。

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传统应与现代结合,增强实用性,以保证其生命力。同时,也有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应保证传统不变味,以保护和继承为主。突出的是,90%的大学生都觉得,传统文化不能等待被发现,而是要加强有趣的宣传,主动出击。虽然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仍需探索,但是重视和宣传传统文化已成为普遍共识。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的是对继承与创新、保留与接纳的分寸的考量。把握好这个“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的大树在现代的土壤上也能枝繁叶茂。

树立文化自信“道阻且长”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身着汉服上课、复兴传统礼仪、举办相关传统文化活动,无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剂强心针。在调查者中,60%的大学生认为树立文化自信很重要,关乎传统文化的未来。同时,也有26.67%的大学生担忧:文化自信要通过长期培养,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心态已经定型,现在完全没有培养的必要性。其中,10%的大学生认为培养文化自信与个人发展无关,完全没有培养必要,3.33%的大学生则持中立态度,认为文化自信培养与否无伤大雅。大学生群体对于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视度还是很令人欣慰的,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问题,政府根据各地保留文化开展学习活动与加强在影视、文学界宣传均获得72%的支持率,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和多举办相关大型活动紧随其后,分别为68%和54%。采访中,也有同学直言:《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文化教育类综艺节目利大于弊。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要的一环,但树立文化自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养和浸润。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与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密不可分,但更在于她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际上就是其特有的文化自信。作为现代的大学生,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养成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做一个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大学生。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