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心中富有诗意的节日。“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到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悬碧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边赏月边吃着月饼,亲情无限、其乐融融。
中秋节是一个整体,具有鲜活的生活属性和清晰的传统层次。先前解释中秋节的时候,着力于观照作为整体意义上的中秋节,着力于关注中秋节某个传统习俗的来龙去脉等方面,这是揭示中秋节传统意义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但是,中秋节的形成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由许多传统元素构成,每个元素之间的联系及其来源均是真实的、具体的,这些成为中秋节传承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因此,从谱系视角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架构,有助于深化对中秋节意义的认识。
从最早的民俗母题“祭月”算起,发展到今天中秋节祭祀月亮的习俗,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秋节祭祀月亮的具体习俗也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解释中秋民俗,从谱系视角对中秋节中的每个传统元素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讨论,分析中秋节意义的生成则显得特别重要。
祭月是中秋节传统起源的根基。早在先秦时代,祭月习俗就已经流行于王公贵族之中。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当时帝王的重要活动。《礼记正义》卷四十六云:“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祭月时有特制的神像,明清时期月神形象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等。人们在中秋夜向月焚香行礼。今天湖北咸宁每逢八月十五日有“守月华”的活动,即每当月亮升起,每个家庭就会在自家堂前或者天井里摆上一盆水,让月亮影子倒在水盆中,一家人围坐在水盆边观赏月亮,守候光华,共同庆贺团圆;鄂伦春人八月十五祭月亮,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西北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八月十五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祭祀月亮神其实包括了两个层次:以家庭为单位的“守月华”活动,这应该是较早的祭祀月亮的形制;以家族、民族或国家为单位的祭祀月亮神的活动,这时的祭祀已经有了明确、系统的祭祀程序和祭祀礼制了。
嫦娥奔月这个母题的传说给中秋节笼罩上迷人瑰丽的光环,增添了浓郁的诗意,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中秋节的发展。西汉《淮南子》曰:“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里的“姮娥”,即指“嫦娥”。嫦娥奔月的传说进入中秋节,显然与西汉时期道教有紧密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在嫦娥奔月这一母题的基础上,嫦娥化身为蟾蜍,遂演化出月宫为蟾宫的信仰。东汉张衡名篇《灵宪》中对这个神话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个神话显然受到汉代盛行神仙方术的影响。此时的嫦娥奔月神话带有浓厚的仙化色彩。
古人认为“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蛤焉,阴之类,其数偶。”这是“月中玉兔”母题的最早由来。到了唐代,关于月亮的神话,又演绎出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的情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赏月习俗在唐代已很流行,到了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此后一直盛传不衰。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宋人欢度中秋节其乐融融的情景可见一斑。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都要拜月,男孩期望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女孩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明清以后,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古代秋社中的祈求子嗣习俗逐渐转移并合并到中秋节俗之中。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瓜瓞绵绵。
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约始于明朝。清代除了一般相互馈送的月饼外,还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较日常月饼圆且大。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由家人分享。
近代以后,随着中秋月亮信仰的淡化,传统的祭月拜月活动消失,品尝月饼、欣赏中秋明月、亲友往来贺节成为多数人的节俗习惯。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中秋节传统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中每个传统元素都是当时民众的生活呈现,包括情感上的。这些元素围绕月亮进行创作、整合,其传统知识构成的谱系,是生活性的,也是情感性的。中秋节中的每个传统元素都具有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传统元素都与时代生活相结合形成了意义完整的中秋节。
文 |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