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商场、景区等地方,总会看到身穿汉服的年轻男女,汉服潮已然成为了一股新的时尚与文化。汉服消费正从小众圈层,变得规模市场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的基本结构
交领右衽
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发展历史及市面上常见形制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
秦汉全国统一,汉服也趋向一致。汉代服饰以“直裾、曲裾”为主。妇女的礼服以深衣、多绕转层数的曲裾为主,衣襟绕转层数多、衣服下摆增大。衣服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袖与下摆均有大幅的宽缘。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时期
到了唐朝,各种仙女心水的齐胸裙就出现了,毕竟家国安康,乐呵呵的唐朝小姐姐们成功吃得圆润了很多,为了显瘦,齐腰裙系的越来越高,袖子也越来越长,盖住整只手,最后裙子提到了胸以上,出现了“齐胸襦裙”。
隋唐主要汉服形制有:男子圆领袍、襕衫,女子齐胸襦裙、坦领、间色裙和破裙。
宋朝时期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女子穿着便不能像唐朝那么开放。所以广袖的大袖衫就改成了窄袖的褙子。在宋朝对襟较多,衣襟部分敞开多以绳带相系,从对襟之间能看到裹衣。衣长过膝,与裙子齐。其形制有:男子道袍、深衣、对襟半臂、直裰,女子宋抹、褙子、宋裤、半臂。
明朝时期
明制汉服纽扣代替了系绳,其扣为子母扣。上衣以竖襟、斜襟,立领、圆领为主。衣身较长,外有云肩、比甲(大背心,男子袍外有罩甲)。裙子结合元朝蒙古族的特点出现了前后像马脸一样倒梯形的“马面裙”。男子穿交领袍类的曳撒和贴里,女子较为多样:立领斜襟和竖襟长或短的袄、衫、纱,披风、霞帔、马面裙、云肩、比甲。
汉服复兴
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本身虽然在清政府统治下消失了,但因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汉服复兴是汉民族以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汉服复兴,让传统文化美得到更多的欣赏。汉服的复兴还可以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我们流着共同的血液,有着共同的语言、传承着相同的文化。现在通过一种能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饰,更加凝聚民族意识。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