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写出这首诗的人,一定是情场的高手,风月场的老手。千百年来,这首诗也被当作“淫言媟语”的典型,时常遭到批判。而喜欢这首诗的人,从来都不好意思公开表示喜欢。
但实际上,诗人写出这首诗的时候,一生中最纵情放肆的日子,已成追忆,都过去了。
他写这首诗,只是想告诉世人,他现在正在经历最郁闷、最不顺的时刻。而这种郁闷与不顺,一定程度上是别人给他打上冶荡放浪、生活不检点等标签造成的。
诗人写下这首诗,是为了自辩,为了忏悔,而不是为了显摆。
最爱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被误解最深的“落魄红人”——杜牧。
▲杜牧塑像,图源/图虫创意
1
杜牧(803—853)的家世,那叫一个显赫。
怎么个显赫法?当时有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帝都长安城南,姓韦和姓杜的,这两家的政治地位相当高,离皇权近在咫尺。
在做官讲究门第的唐代,出身高门士族的杜牧,理应有着先天的政治优势。但事实又有所偏差。
杜牧的祖父杜佑,学问相当棒,官也做得很大,是三朝宰相。但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做官和做学问,两样都不太在行。现在我们讲到杜从郁,只能这样介绍他:杜佑之子,杜牧之父。
后来,杜家在官场的荣光,都被杜牧的堂兄杜悰占尽了。杜悰也官至宰相,官位不输乃祖,可惜人品不太行。
杜牧大约十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不久,他的爸爸也去世。很快地,杜牧这一房的生活就垮掉了。
杜牧后来说,他祖父分给他这一房的三十间房子,因还债都归了别人。他和弟弟杜顗居无定所,八年间搬家十次,奴婢或死或逃,甚至有时到了要吃野菜的地步。寒冬长夜,连蜡烛都点不起,兄弟俩只好在黑暗中默默背书,长达三年。
一个官三代的没落,总是带有抗拒情绪的。杜牧此时的不如意,与童年时的显贵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有官三代的名,而无官三代的命。中年以后,他不管对家中子侄,还是对外人,都时常夸耀他的祖父,说“家风不坠”。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越是强调,说明越是失去了。
▲杜牧的爷爷杜佑,编著《通典》200卷
2
杜牧的出头,走的是科举的路子。
他23岁就写出教科书必背全文的《阿房宫赋》,借历史讽谕当朝,无论是文采还是文中的情绪,都击中了当时读书人的内心。
《阿房宫赋》立即成为爆文。太学博士吴武陵读了这款爆文后,赞不绝口,当即去找主持科举的考官崔郾。崔郾读罢,也说很好很好。
怎么样,今年的状元就给杜牧吧?吴武陵开门见山。
崔郾摇头说,不行啊,状元已有人选了。
不仅状元被预定了,前几名也都被人抢先打招呼了。
两人争执不下,吴武陵最后说,反正不能低于第五名,你看着办。
崔郾咬咬牙总算答应了。
吴武陵一走,崔郾的其他宾客就说,杜牧这个人“不拘细行”,生活作风很有问题呀。
崔郾说,已经答应下来了,就算杜牧是杀猪卖肉的,也不能改了。
唐朝的科举,跟明清大不一样,搞的是推荐制。考试前,如果没有大咖替你推荐,考得再好也白搭。
过了科举,要授官,需要通过制策考试。杜牧也考得很棒,貌似是第四名。一颗科举新星冉冉升起。
一时间,想与他结交的人排起了长队。
就在杜牧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一个和尚给他泼了一桶冷水。
当时,他与同年出游城南文公寺,寺内的和尚竟然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小杜很受伤,当场题了一首诗: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首诗有自夸,但更多的是自嘲:你以为自己多么牛逼哄哄的时候,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空气。
3
一个关中高门士族的子弟,挟着科举新贵的头衔,开始了官场生涯。
官场水深。只有当杜牧踩进这条河流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他初入官场的前十年,从公元828年到839年,除了有一年多在两京任职外,其余时间都在地方幕府当幕宾。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幕府吏,促束簿书宴游间”。除了日常公务,就是宴饮游乐,征逐歌舞声色,真是生活乐无边。
他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府下当了三个年头的幕宾,驻地正是扬州。
牛僧孺是唐朝中后期政坛的两位大佬之一,另一位是李德裕。围绕在这两人身边的一大帮官员,站队互掐,整整达四十年,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
杜牧入牛僧孺幕府的时候,牛僧孺此前已在朝廷当过宰相,因处理边疆事务不当,外放出京。
在扬州,杜牧与大佬牛僧孺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
那三年,也是杜牧最风流浪荡的三年。
当时的扬州,是国内最繁华的一线城市。时人说“扬一益二”,论GDP,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扬州的发达,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青楼妓馆林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照亮夜空。年富力强的杜牧,时常在公务之余,流连于声色粉黛之间,左手莺莺,右手燕燕,练成了撩妹高手。
据说,牛僧孺不以为意,反倒暗中派人保护杜牧,怕他遇到是非,或者吃亏。
等到杜牧离任,要回京任监察御史之时,牛僧孺才在送别仪式上提醒说,老弟才华横溢,前途可期,只是要注意身体呀!
杜牧装傻,大人什么意思?我向来谨言慎行,不曾涉足秦楼楚馆,身体倍棒,不必担心。
牛大佬哈哈大笑,让人取来一个竹筐子。杜牧打开一看,赶紧收回刚才的话。
那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三年间,杜牧吃喝玩乐的时间、地点,以及便衣保镖暗中摆平他遇到的纠纷等等。
杜牧于是一辈子感恩牛僧孺。
▲杜牧一生写下许多经典绝句,流传至今,比如这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图源/摄图网
4
但是,杜牧是有政治理想的人。
他的理想,从来不是安安静静地做一个诗人,或者做一个情场老手。那只是他的副业。
在晚唐,国家的颓势让人痛心疾首。杜牧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为唐朝的复兴大业奉献终生的伟大志向。这种心情,被称为“济世补天”心态。
他年轻时读书,尤其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重用,匡扶起振兴天下的重任。
最年轻气盛的时候,他给昭义节度使刘悟写信,义正词严,警告他不要叛乱。仅仅因为,他凭直觉,看出了刘悟称霸一方的野心。尽管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是,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写了那封警告信。
在扬州偎红依翠的同时,他其实也在文字中刀光剑影。
那个时期,他不满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写了一系列重磅的政论文,包括《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从形势、政策、调兵遣将等方面,论证了制伏藩镇的方略,非常有见地。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不忍心割舍,把这些牛逼闪闪的政论文都收进去了。
这才是他扬州三年的主旋律。
你以为他是个情圣、风流才子,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忧国忧民的战略家。
他的诗,绝大部分都是感时伤世之作,讽刺当局的意图十分明显: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些著名的诗句,都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朝政治的不满,甚至直接批评皇帝本人。
而他的艳情诗,所占的比例很少。写杜秋娘,写张好好,写豆蔻年华,也不像元白诗派的末流那么赤裸裸,那么低俗,而是寄寓了他个人的悲情及遭遇在里面。读来,令人动容。
牛逼的诗评家才能一眼洞穿杜牧风流的本质是悲伤,说“樊川(杜牧)忧国之心与少陵(杜甫)同”。
▲杜牧写“南朝四百八十寺”,讽刺唐时的佞佛现象,图源/摄图网
5
杜牧一生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原因是,他从政的时期恰是牛李党争最激烈之时,而他在其中,做了一个矛盾的超然派,非牛非李,亦牛亦李。
前面说了,杜牧与牛党首领牛僧孺私谊很铁,但也仅限于私谊而已。论政见,杜牧是看不起牛僧孺的,反倒与牛僧孺的死对头李德裕相当契合。
最爱君插播一下牛李两党的政见区别。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存在三大严重的问题,即藩镇割据,西北少数民族回鹘、党项等的入侵骚扰,以及宦官专权。
在前两个问题上,李德裕力主进取,主张主动出击。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执政,内平泽潞之叛,外镇回鹘用兵,取得中晚唐难得一见的辉煌胜利。
相比之下,牛僧孺则务求苟且,姑息纵容,毫无进取之心。唐文宗曾问牛僧孺,怎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牛僧孺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现实置之不顾,却粉饰太平说:“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对待宦官专权,李党排拒,牛党则投靠。
以杜牧“济世补天”的情怀,他的政见显然是李德裕一党的。杜牧深知这一点,要实现平生抱负,只能通过李党,而不是牛党。
他写了那么多政论文,提了很多治国方略,但这些东西,都是李德裕当政时提交的。一旦牛党当政,杜牧一句话也不提。他知道牛党不可恃。
李德裕对杜牧的才干也表示欣赏。史载,李德裕平泽潞之叛,用的是杜牧的策略。对付少数民族入侵,李德裕对杜牧的建议也称赞不已。
然而,终其一生,杜牧始终不为李德裕所用,搞得他郁郁寡欢。
▲牛李党争,持续了四十多年
6
对李德裕而言,杜牧可能是这样的存在:我认同你的观点,但我不认同你的为人。
这就相当于把杜牧打入了另册。
李德裕出身山东豪族世家,不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