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夫妻有诗存世者有多少?今日实行一夫一妻,古代可不同。那么,将妾也算,有多少?估计不足十对,今日选有故事者,逐一说来。

1、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贤妃徐惠

唐太宗李世民于建立唐朝居功为多,玄武门政变喋血夺位做得有些难看,但在位二十三年,虚怀纳谏,政治修明,励精图治,国势渐盛,为历史上一代明君。好作诗,述志抒怀,雄浑刚健,虽未脱齐梁旧习,但于唐诗隆盛有开创之绩。又工草隶,好著述,也多可称。

李世民像

太宗皇后长孙氏(601—636),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女。年十三,嫔于世民,那年太宗也就十四五岁吧。李渊那时快五十了,先后担任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为他表弟隋炀帝打打杂,前途完全看不清楚。世民小时也多病,今存有李渊为他求病痊愈的大海寺刻石。世事沧桑,中原逐鹿的结果将这一家推上权力巅峰。长孙皇后性俭约,矜礼法,喜图传,世称贤德,为太宗生三子,是大唐江山的有力保障。可惜中年早逝,太宗伤悼不已,有《昭陵刻石文》云:“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可惜此碑原文没有保存下来。长孙皇后去世,太宗处理三子关系时有重大失误,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又特别喜欢有才气的四子魏王泰,魏王因此有夺嫡之想,太子感到危机而联络朝臣,终于酿成家庭惨剧:太子遭废黜而死,魏王一家远逐郧乡(今湖北十堰),九子李治得立为太子。就对三子的处分来说,太宗对不起长孙皇后,但帝王家社稷为大,也属无可奈何之事。

长孙皇后存世有《游春曲》(《吟窗杂录》题作《春花曲》,《全唐诗》题作《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去来看舞蝶,树上长短听流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诗写春日游上苑的感受,自称“兰闺艳妾”,且云“出众风流”,与其身份不尽合。郭绍林《长孙皇后〈春游曲〉系伪作——兼论七律的形成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认为本诗不见明以前记录,史籍不言其能诗,且此首已属拗体七律,指此诗为伪作。然宋人所著《吟窗杂录》卷二九已引及三四两句。此诗不合粘对,亦属唐初体式,六朝以来游春诗,大体如此,未可轻易判伪。当然也难说是好诗,偶一为之吧。

长孙皇后像

太宗后宫嫔妃众多,历代最称者为才女徐惠。徐惠(627—650),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自幼聪慧,四岁能诵《论语》《毛诗》,八岁能属文。太宗召为才人,俄拜婕妤,再迁充容。在后宫地位不高,但很有个性。据《大唐传载》记载:“太宗曾召妃,久不至,怒之。因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皇帝之于嫔妃,关系绝不平等。皇帝召妃,哪可经久不来?徐惠进诗,既庄亦谐,为皇帝解怒,也为自己找台阶,更准确说是维护尊严。

徐惠居然还曾上疏论时政。《旧唐书》卷五一载她见太宗晚年“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倦劳役”,希望太宗考虑“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看来贞观纳谏之风,也吹进了太宗后院,徐惠讲得也够直率,以前有错误,要接受教训,始终如一。

其实才女在后宫心情并不愉快。《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这是乐府诗,按题目写汉武帝与陈阿娇故事,当然同情阿娇遭冷落后的不幸命运。旧爱新宠,反衬阿娇之失落,辞辇、泣扇,也是前人所常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两句,尤写君王情之变化不恒,出自徐惠笔下,更见她以文学入侍后宫之未必愉快。最后两句,更见到失意绝望。这是乐府诗,所写是题中可有之意,又怎能说其中没有一些徐惠自己的感受?

徐惠在太宗去世后第二年,据说因“哀慕愈甚,发疾不自医”而逝,年二十四,追谥贤妃。

2、唐高宗李治与则天武后

第二对夫妻要说高宗李治与其妻武曌。武曌是她晚年自改名,高宗未曾得闻。她的本名,今人研读怀疑是华存,太宗时赐名媚娘,还有各种说法。今人多称武则天,是将姓与尊号连读,古代绝无此说,一查四库检索即可知。

高宗是太宗第九子,本来继位无望,两位兄长恶斗,结果他成了赢家。他当太子六年,最有成就的工作是为母亲追福,在长安城南建了一座宏伟的大慈恩寺:寺名从他自己感恩母德而起,让世人皆沐此慈惠,福泽长存。高宗在父亲病重期间,已经与父亲的才人武氏走得很近,父亲还没断气,即将宰相换成了自己的人。即位时,他二十二岁,更主意多多,既靠舅舅清除了威胁自己的兄弟,又将武氏从感业寺群尼中捞出,不在意父妾之忌讳,一路拔擢到皇后高座,又借她手将父亲留下来辅佐自己的老臣打下去。武后也确争气,为她至少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高宗在位之中期,太太称天后,自己称大帝,大体是夫妻共理天下。高宗后期多病,权归天后,更严重的问题是天后不仅让大帝靠边,还想到大帝身后掌控儿子,续揽大政。第一个太子李忠是后宫所生,废也就废了。第二个太子李弘(654—675)是高宗与武后的长子,立为太子十八年了,二十二岁时莫名暴死,据说与不得母爱有关。高宗无奈,只能坚持做到给儿子送个孝敬皇帝的名分。下一个太子李贤也是武后所生,主意更大,尤喜欢读史,妈也不喜欢。李贤被废时,留下一首《黄台摘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是对没有母子之情的政治动物的控诉。武后的后两个儿子就学乖了,妈说什么都服从,即使是自己的老婆、儿女,也随时可杀,绝不动气,这才保下小命,保证武周以后大唐之中兴。

高宗诗风与太宗接近,但缺乏英雄气。早年所作有《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含彩,空水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诗作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岁末,还是太子,到寺祈福,见到在此设译场的玄奘法师。诗写得庄重严肃,表达虔恭佛法、谒寺悟脱的情感。佛语与景语交迭出现,可以看到他在两方面的良好修养。高宗即位后仍喜欢写诗,今存十多首,可惜好的不多。

武后存诗甚多,其中大多为郊庙歌辞,庄重有馀,不涉情感。此外,她的诗许多出自群臣或女官代笔,不易区分,但故事很多。如《腊日宣诏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据说在她称帝后的天授二年(691)腊月,群臣耻辅女主,欲有举动,诈称花开,请女皇游上苑。武后有所察觉,乃以此诗宣诏。到次日凌晨,名花瑞草,满苑开放,群臣因服其异。此诗此事,多可怀疑,无论百花开放随节气先后有殊,群臣谋弑,异瑞慑人,皆未必有其事。在女皇称帝时,舆情不稳,自可理解,编此类故事说明有非人力可达到者,且为她之诛杀群臣设立根据。无论真相如何,此诗霸气侧漏,决绝英断,是难得的好诗。敦煌遗书有两个写本,可见流布之广。

录一首武后有人情味的佚诗:“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借问向盐池,何如游浐水?”诗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五收河东石刻韦元晨《六绝纪文》内,说长安二年(702)命宰相姚崇考察河东盐池,姚崇将归,武后作此诗问候。前两句写春日景色,杨柳依依,春风处处,诗意很明白晓畅。接下来问,此次远行盐池,与在长安附近的浐水游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姚崇又是何等聪明之人,马上回答:“归来朝帝[阙],忽[逢]钧天响。悬知浐水游,绝胜汾川赏。”说我即将归朝,忽得皇上鸿音,知道您与群臣在浐水的盛况,远胜我在汾川所见。淡淡的调侃,谨守分际,君臣相得,于此可见。

武则天像

3、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上官婉儿

中宗(656—710)是武后与高宗的第三个儿子,两个哥哥的命运他都见到,知道老妈手段之酷烈,更学会了避让与妥协。父亲去世后,他短暂即位,头脑一热,真想做事了,被老妈一巴掌打到房州(今湖北房山),苦熬了十多年。待到老妈被狡猾的狄仁杰骗得上了套,把他找回来,做了大周朝的皇嗣。他的儿女不懂事,居然议论祖母的男宠,立即被杖杀,他不敢吭声。五十岁时,终于借老臣之手将重病的老妈圈禁,他当家做主。他的夫人韦皇后出来要权,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喊着要继承权:这家人遇到恶的就躲,一有机会就什么都要。也许中宗觉得多年对不起老妻,也许他本来就是个没有决断的退让君主,在位五年半,多数时间带领群臣游山玩水,饮宴作诗,为古诗向近体诗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史称景龙文馆唱和。

中宗早年诗有《夏日游石淙侍游应制》,末二句云:“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那年他四十五岁了,仍做出膝下承欢的幼儿姿态,宣誓效忠老妈,稍显有趣。不过他的诗写得很流动,对辞语把握良好。他即位后诗,可举《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