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使图》,出土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纵185厘米,横247厘米。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新罗和靺鞨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既到长安,所见者皆为历史。如今,置身十三朝古都西安,梦回秦汉与盛唐,游览的不仅是汉唐王朝留下的禅塔、庙宇与帝陵,还有一座浓缩了古都千年历史精华的宝库成为历史追寻者必往之圣地,那便是有“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但凡开放日,必是门庭若市、比肩接踵。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陕历博,向来因馆中琳琅满目的珍贵历史藏品而闻名于世,截止至2017年的数据,馆藏文物已有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去过西安的人都到过陕历博,但到过陕历博的人却大多没有去过一个神秘的展馆——唐代壁画珍品馆。

2011年6月20日,唐代壁画珍品馆正式开放,它不仅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也是国内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唐代壁画专题陈列馆。馆中陈列的一幅幅美奂绝伦的壁画是如何重获新生的?从古墓到博物馆,一幅壁画需要经历怎样的流程,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展品?《国家人文历史》专访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基地办公室主任王佳,作为从事唐墓壁画修复与保护多年的专业人士,王佳将会为读者详细揭示陕历博珍宝——唐墓壁画的“重生”历程。

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困境

人们到陕历博是为了看历史,实际上,陕历博本身也沉淀了一段历史。76年前,还处于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6月20日,随着国民政府陕西省第一个博物馆公章的启用,宣告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诞生,当时馆址设于始建于宋代的碑林,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博物馆都在碑林之内。

1949年西安解放,陕历博被人民政府接收,从1950年到1955年,先后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西北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改革开放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陕历博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于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现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而除了常规馆之外,于2011年开放的唐代壁画珍品馆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馆之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

要了解古壁画,首先得分门别类。根据王佳介绍,我国壁画主要分为石窟壁画、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几大类,例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是典型的石窟壁画,而像永乐宫、北京的法海寺的壁画则属于建筑壁画。而在陕西地区的壁画,大多属于墓葬壁画。唐代是中国壁画艺术高峰期,陕西地处唐代的京畿地区,出土的唐墓壁画可谓包罗万象。壁画出土后,由墓葬转移到博物馆中修复和保存,由此形成了第四种壁画,即馆藏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存有保存数量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李寿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14座墓葬的近600幅、约1000平方米的壁画,所收藏的唐墓壁画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现状之好而又具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不过也曾有人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些壁画不在出土墓葬的原址进行保护,那样岂不是可以避免对壁画进行切割时造成的损害吗?对此,王佳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进行解答:“一般墓主身份级别越高,他的墓葬下挖越深,通常是地下十几米甚至是几十米。在这个情况下,墓道受地下水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地下潮湿的环境、微生物等等,所以很多墓葬壁画如果放在原址,保存的难度非常大。”

李寿墓壁画

环境冷暖变化、地下水侵蚀、微生物等等都是墓葬壁画的杀手,其中又以地下水破坏性最大,因为其为运动水,与纯净水不同,水中含有盐分,残缺壁画多为其所腐蚀。王佳说,每当墓葬壁画被发现时,究竟是进行原址保护还是异地迁移保护,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是看壁画的历史价值,壁画的价值越高,异地迁移保护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是看墓葬的保存环境。如果环境不佳,不利于保存,同样要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同时也受到具体制定修复方案人的选择或者当时的技术要求的影响,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

王佳(左)与同事正在用熟石灰膏为出土的壁画修复“地仗层”。一般而言,墓葬壁画的修复工作就是要重新给它制作地仗层和支撑体,使其结构恢复到在墓葬中的状态

对壁画进行原址保护,建筑壁画和石窟壁画会相对容易,这两类壁画毕竟在地面上,可以有效控制和保护,但墓葬壁画基本上无法做到安全的原址保存,需要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尤其是近年章怀太子墓原址的情况,让王佳更坚定了墓葬壁画异地迁移保护的必要性。他说:“当时章怀太子墓的大部分壁画被揭走后,相关人员在两侧墓道原址照着壁画原来的模样又画了一遍,相当于现代人自己做了一面墙。可现在你再去看那个壁画,上面全部都是白色的颜料,而且已经大面积的脱落,这还是现代人画的,才过了几十年。再想想一千多年的壁画,如果放在那里,那是什么环境?而且更关键的是,墓葬的墓室已经打开,它和外界的环境是连通的,外界的环境变,里面的环境也会跟着就变。文物保护工作中,有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环境一定要稳定。哪怕是在一个温度较高或者是湿度较高,但很稳定的环境,都要比时高时低要安全。”

除了以上原因,原址保护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境,就是不可能在每个墓葬原址都建立一个遗址性博物馆来对壁画进行有效保护,这就决定了异地迁移保护必然是大多数墓葬壁画的归宿。

如何揭取一幅壁画?

然而对墓葬壁画进行异地迁移保护也非轻而易举之事。如何从墓室中将壁画揭取就极为重要,也是一切馆藏壁画修复与保护的必要前提。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最为珍贵的壁画当属陕西地区最著名“三大墓”,所谓“三大墓”,即乾陵的三大陪葬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三大墓”的壁画相继出土,陕历博馆藏的18幅国宝级壁画全出于此。至1991年,陕历博在现址建馆后,将几十年来保存在碑林旧馆中的唐墓壁画全部转移过来。而对唐墓壁画的揭取工作,一直到21世纪后仍在陆续进行。

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图源电视剧《武则天》剧照

要在墓葬中揭取壁画,并非易事,第一步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文保工作人员要使用一些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对壁画的颜料、地上成分、表面病害等等进行分析,了解它的保存现状。第二步是信息提取,也叫数据化保护。王佳告诉记者:“文物保护从修复理念上来说,每一件文物,从发掘出土之后,它就是在不停损毁的。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做的工作就是减缓它损毁的速度。”

完成科学检测与信息提取,文物工作者们还需要对壁画的一些表面的病害进行处理,“有的表面有霉菌,有的地方被泥土覆盖了污染了,或者是有的地方错位了,有的壁画即使保存很完整,你也不确定它是不是有别的什么危险。比如说你看它是一个平面,有可能中间是空的。我们得在揭它之前先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完成这一系列准备工作,才能进入正式的揭取环节。

作为曾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王佳介绍了揭取墓葬壁画的具体过程:第一步称为预烘干。先以一些加热的手段,烘烤壁画表面,因为墓室里是一个非常潮湿的地方,所以需要先把它烘干,把壁画表面的湿度降到最低。第二步称之为刷胶,一般都是用桃胶,这种胶强度适中,可逆性强。第三步,贴布,刷完桃胶后将准备好的与壁画面积一样大的纱布贴上。有时为了保险起见,还会先贴一层宣纸后再贴一层纱布。贴完后以炭火或其他手段烤干,在短时间内让桃胶固化,这样一来表面就等于贴住了。完成以上几项工作后,再用小型的手持式切割机将壁画边缘切出来,整个过程中务求小心谨慎。

在切割完成,壁画与墓壁分离之前,文物工作者们会准备一个板子,当壁画分离瞬间,让其正好被板子接住,以免震荡受损。而后文保工作者们将板子放平,用另一张板子将其夹起来进行加固,这样保持平稳后,壁画才能运回博物馆进行进一步修复。

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从制作工艺来说,唐墓壁画通常分为三层,三个结构。第一层称为“支撑体”,如墓室中的砖墙就是它的原始支撑体。第二层叫“地仗层”,即壁画绘制之前,会刷一层草拌泥层,再刷一层熟石灰,待熟石灰烘干后磨平便于绘制图画。第三层称为“颜料层”,也就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绘画层。前文所言的壁画揭取,实际上就是将其支撑体和地仗层去掉,取下颜料层。当壁画从墓室运到博物馆后,即进入修复流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壁画修复专家王佳(右二)与同事测量一幅唐墓壁画的尺寸。王佳说,对壁画进行美学修复遵循的原则是让壁画能够“远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