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汉服文化的朋友,内心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传统汉服的制式大多是交领右衽?右衽是怎么个穿法?左衽和右衽有啥区别等等之类的问题,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及汉服右衽的由来和意义。

右衽是汉人的标志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譬如春秋战国、五胡乱华时期等),也有着左衽的情况。

在《论语·宪问》里有一条孔子语录:“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结合当时背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这里的“夷”是指当时某些北方民族,被发左衽是他们的习俗。由于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某些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周王室与诸侯国,所以孔子说这句话表扬他。

从这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服饰习俗,汉服是右衽,北方少数民族是左衽,正好相反。汉族很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习俗不同,表现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孔子不说别的,只说发式与衣冠,可见衣冠在孔子心目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衣襟向左向右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的根源是在蛮夷,当西周时期的中国人接触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时候,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的人的穿着打扮全部是衣襟向左掩,与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的衣襟向右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一个意识形态产生了:衣襟向左者夷狄,向右者中国。

左衽之用为死者

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虽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通典》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

“凡衣死者,左衽。”

“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说文解字》 :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古籍古人言右衽

《左传》:“不出十年,此地为戎乎,吾其左衽矣。”

《汉书》:“右衽,从中国化也。”

《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清 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周礼》中有“再拜稽首以衽受”的记载,《左传》中也有“楚必敛衽以朝”的典故,这里的衽指的就是衣襟,所谓“衽左”就是衣襟向左掩,衽右就是衣襟向右掩。

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穿西服时,最下面一粒纽扣不扣的西方衣着的礼节,却不知道汉服的穿法,说来有点难为情了。还望大家多多传播汉服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服饰的文化吧。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