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讲一讲男子汉服的分类及其裁剪图,女子汉服再继续。

朝服、祭服、玄端

仪服类

注释

端服特徵是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至少长过脐下七寸,一般到膝盖,最长不能到脚面。《礼记》的《玉藻》篇,《仪礼》的《丧大记》有制度记载,《周礼》有服用记载,汉先师郑玄、唐先贤孔颖达、贾公彦註疏甚详。文物上讲,成都叁星堆大立人、故宫博物院藏西周玉人、湖南曾侯乙墓编鐘钟业上的铜人算是比较典型的。在礼服上,衣裳制出了战乱或被佔领时期的短暂缺席,从商代一直延续到明朝,由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加上爵弁及后来的梁冠,构成了持续两千余年的肌肤体系。而大朝会的朝服也基本采用衣裳制。对衣裳制礼服的研究载于历朝礼志,是几乎所有大儒显宦都探讨过的服制。尤其在周朝燕居使用的玄端,除了画作上表现的历代文人(比如所有的孔子像)外,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由世宗主持,阁臣张璁定制,正式成为官员燕居服,稍后又普及为学者专用的儒服……在利马窦的中国札记里,我们就可以找到对他的准确描述。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参看王普、戴震、任大椿等人的考据文字。

不过作为汉服,南北朝以前,妇女皆着深衣,南北朝以降,妇女皆两头穿衣,上衣下裳分开,也属于这一类。

深衣

常礼服类

清『乡党图考』中的汉服剪裁图▼

注释

深衣特征是上衣下裳分开裁减,然后缝合(缝合綫在腰部上下)。《礼记》的《深衣》、《玉藻》两篇分别记载了对深衣的标準形制,《仪礼》中提到的袀玄、税衣(彖衣、缘衣)、绡衣,以及《周礼》所记载的翟衣体系,都是深衣的具体例证。这些文献的成书时代虽有争议,但其反映着相当的周朝制度是无可否认的。到战国秦汉,则朝服,乃至东汉明帝之前的祭服都都是深衣制。文物上讲,商代玉雕中可能已经出现(这个难以确认),而战国秦汉的文物,却已经使我们看到了深衣的方方面面。此后歷代使用的中单,绛纱袍,妇女(按照等级)所用的袆衣、翟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彖衣,妇女所着丧服等等,都是深衣制。即便我们考虑到由于礼记影响,深衣几乎成爲了儒生(当然,在古典中国,所有读书人都自称业儒)的专用服装。那麽纯粹復塬《深衣》体制的,仍然代不乏人。如宋朝的司马温公、朱子、王普、车垓,明朝的吴草庐、朱白云、王浚川、黄南山、岳正、杨廉、夏时正、郑温卿、程时登、夏言、黄梨洲,乃至元代入主,尚有左赞、许泮古、陈栎等人,清代易服之后,尚有江永、戴震、任大椿、邹文苏……一直到清末的郭嵩焘,都曾对深衣进行过考证。尤其宋明诸儒,多有自製深衣以成定制者。当年朱子弥留之际,唯以着作、深衣托付高弟。近代民囯鼎革伊始,夏震武先生即深衣、束髮。

上述是经典深衣,下裳部分都是裁成梯形然后缝合。还有另一种,至迟宋代就出现过的(见宋太学生周[王禹]墓)下裳部分是打无数摺子的,这种曾被蒙古人所採用(当然减短到膝上),称为质孙夫,并伴随着蒙古铁骑传到欧洲。这种服装在明朝重又加长,成为曳撒、贴里,是明人的便装。

直身:道袍、直裰

常服类

注释

特徵是通裁而成,所以腰间没有缝线,当然从唐代马周定袍制起就有意回溯深衣的内涵,所以直身袍往往在膝盖处有缝线,但腰间是绝对没有的。这类又称为直裰、道袍,按照宋明的术语,又划归衫和袍,并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以后再讲)。这一形制滥觞于商周,周朝玉人的矩领袍,应当就是通裁而成的。但该类汉服的正式登场则是南北朝到隋,由于隋文帝直到唐太宗的居敬行简,当时作为戎装的盘领缺跨袍,隋朝为便装,唐朝正式成为官员常服,明朝已跻升为公服。同时,这种裁剪习惯也被民间的各种衣装所採用,甚至明朝的中单也有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该类出土文物众多,尤其定陵出土道袍,在报告中公佈了完整的数据,为我们复原汉服提供了珍贵的物证。苏州丝绸博物馆藏明朝合领衫子也属此类。

该类由于流行于唐宋明,所以影响巨大,今天僧道服装,还有日本的吴服,朝鲜的吐鲁巴基(音),乃至清代的长衫、旗装皆是直身。

衫类:长衫、短衫

休闲类

袍衫:襕衫、盘领袍

休闲类

盘领袍

中单:(短)中衣

内衣类

注释

也称中单,是穿汉服必备的基本衣物,着礼服时里面一定要加中衣,如同西装中的衬衫。普通的常服也最好配合中衣穿。穿着时,衣身及领子比外衣更贴体,领缘比外衣稍高。

面料:纯棉、棉麻、雪纺、单色缎。

色彩:基本为白色,酷一点可选用黑色。男孩在穿圆领衫时,最好还是穿白色的中衣。女孩子搭配襦裙可选择有色面料(如翠绿色、嫩黄色、桃红色、紫灰色等等);礼服用中衣可选用大红色。

首服、足服、冠巾帽、鞋履袜

其他服装&配饰

领制划分

袖制划分

注释

汉服袖子比较长,按照明制分为出手后回返至肘、出手后回返至肘不足叁寸、出手七寸叁等。文物上统计,大概两袖展开(包括衣宽)180cm到240cm之间,当然也有更短或更长的。更长有超过叁米的。短的则有半臂,袖端在肘部和比甲,无袖。

汉服讲求宽松,所以袼(腋部)应比较大,至少是一尺,但也不需要高于上臂长度,也就是高度在50cm以内。

袖子的末端可以收袪,也可以敞开。袪的宽度至少容纳两手掌并起的宽度(当然便装窄袖不在此列)。收祛的方法可以是袖子渐渐用圆滑綫收上来,也可以外形如同广袖,只是缝合收口。

袖端的装饰可以不缘边,也可以缘边。缘边的宽度按照深衣为一寸半,明制宽些,最宽到四寸。

袖子的宽度(最宽处),明官服常服为一尺,公服以上叁尺(明一尺约34cm)。深衣(按朱子理解)齐腰,或指尺二尺二(黄梨洲理解),侈袂则叁尺叁(郑玄注)。出土文物来开,明中晚期制朝服75cm,蟒袍一般33cm、50cm、60cm,最宽86cm。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