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汉服把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族自古就是个相对内敛的民族,对美的追求不是极致的细腻就是低调的奢华,加上纺织业的相对发达,绫、罗、绸、缎、丝、帛、锦、绢 ……每个时期的不同营造了不同的让人惊叹的服饰之美。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明的 “敦厚繁丽”,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

无论是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还是从开放的大唐情怀到含蓄的宋明格律,无不流露出汉族文化的哲学信念。

每一个民族都有最适合他们的服饰,汉服的美有一种中国的温婉贤淑,宽容平和的气质在里面,如此的衣裳是符合东方文化及审美的。无论是外在的形式,飘逸的质感。只要穿着得体,就能显出东方人特有的气质。

汉服以含而不露的矜持,以如水的温柔,穿越了千年历史,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它以含蓄大方,端庄优雅的惊艳留下一个个让历史无法忘怀的惊鸿之瞥。

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这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流传出去的服饰传承依旧,我们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服饰却在时光之中渐渐沉寂。满清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统一换上满清服装,至此拉开了汉服文化至今三百多年断代的帷幕。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汉服更成了一种尘封的历史记忆。

其实,汉服并非都是大家印象中宽袍大袖的样子。汉服有礼服和常服的区分,我们印象中宽袍广袖的一般指礼服,而常服则可以是广袖,中袖,窄袖,甚至连无袖的都有,常服中有一种裋褐(或武术服),就是劳动人民穿着的,在袖口等处做了紧身处理,以便于劳作。

其实,汉服发展了3700多年,其本身便具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自然服饰体系。而且,现在制作汉服也不是墨守成规,只是,只有传承好才有更好的创新, 所以,穿汉服不方便更多的只是我们的心理问题。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不要把汉服简单化成为一件交领右衽的衣裳。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中国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鲜妍为特点的。而那些笔墨难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黄不叫棕黄,叫琥珀色。青色有雨过天青和鸭蛋青,绿色有绀碧色与松花绿…… 那些被遗忘的古典优雅的颜色也随着服饰的记忆被一一勾起。

还有些人认为,现代人穿汉服少了古人的气质,汉服和人没有融合在一起。其实,汉服本身便是雍容、典雅、华贵的存在,一套汉服上身,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是完全不会有问题的。当然,如过你愿意通过学习汉文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达到汉服与人相得益彰的境界,那也算是汉服之幸,汉文化之幸!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汉服,也必将回归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许,这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服饰的魅力所在。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