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图参考了汉服三大分类,并各选择一款汉服作为代表,进行结构部位分析。

深衣制:直裾。参照马王堆直裾所绘。衣身纹样参照乘云绣纹样绘成。

衣裳制:襦裙。

此套服装配色及形态基本参照甘肃武威磨咀子M48出土实物进行。此墓出土衣物风化严重,部分在揭取过程中就已损坏,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线图。所以服装的内部结构处理参考了马王堆及其他汉代服饰文物。(小将吧主曾在微博发布过此襦裙的复原)

通裁制:大袖衫 参考了南宋德安周氏墓的大袖形制,以及宋宣祖后画像的配色。

——图转载自百度贴吧·汉服吧,作者:华梦千寻——

汉服袖制基本介绍

关于汉服各种袖型袖制的基本介绍。

详见以下图文描述:

——————转载自汉服荟,作者:落雨——————

汉服制作参考——明制披风

补充:

1、根据小门同志的说法,披风最好不要挖领子,这样领子会外翻。

2、袖子请一定要做够长,不然袖子够宽却很短,那还不如不要做了,难看啊。

其他参考图

图1:作者 甘领

图2:古籍参考

另外说明的是,明代男女披风做法是一样的。

图3、4 Q版大明衣冠

清宫戏实物
传世画

补充:在对襟、衣摆、袖口镶边的是氅衣,做法也差不多,不过氅衣是直袖。

披风与氅衣

撷芳主人:

【披风】从宋代褙子发展而来,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对襟,直领,大袖,衣身两侧开衩,衣襟用系带或玉花扣固定。女性通常在披风里穿竖领长袄和马面裙,男子则多穿道袍。在秋冬季节里,也用各种动物皮毛制成披风,可以御寒保暖。现在戏曲中仍保留披风的形制,简称为“披”,一般讹写为“帔”。

【氅衣】又称鹤氅,晋代已有记载,多为道家所用,宋代文人好服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为便服外套使用,天冷时也穿以遮风御寒(与披风一样内衬毛皮)。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做成开衩的)。因为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故有时两者也互相混称(如一些小说中同件衣服可能既被叫做披风又被叫做氅衣)。

——图文转载自百度贴吧·汉服制作研习吧(原帖作者:宋军遗民)

汉服吧计划服制剪裁图之襦

作者:北宫嬛

要从古文献里考证出“襦”的性质很难。文献里记载的襦的信息五花八门,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款式,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襦是短衣,而且长度在膝盖以上。

襦,短衣也。——《说文》

短衣曰襦,自膝以上。——(唐•颜师古)《急就篇注》

有关“襦”的记载很多,它最后一次出现在纪实性文献上,是关于东晋谢尚的事迹。从此以后,就只能在诗歌戏剧中寻找了。

谢镇西着紫罗襦,据胡床弹琵琶,作《大道曲》。——(东晋•裴启)语林

不管是哪种“襦”,要从文献上理解都很吃力。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就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找出考古实物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襦”的纪实性记载既然终于东晋,那么就把搜索考古实物的范围缩小到东晋以前的短上衣好了。

图R01 东汉襦•甘肃武威出土

R01无领缘,深交领收至腋下,袖根宽于袖口,袖缘非常宽,腰缝以下采用不同布料。根据考古报告显示,这套襦裙出土的时候,外面还罩有一件黄褐色麻布衫,考古学家没有画出简图,因此无法确认。

推测为中衣款式。

由于缺乏数据,这里仅对考古报告上的线图做简单放大上色。

注意,本图仅仅是简图,并非裁剪图。

图R02 东汉魏晋绵袍•新疆出土

R02是一件左衽衣,异色领缘包边,接袖部位用异色布条修饰,同样深交领但是收于腰缝,袖根也宽于袖口,袖缘也非常宽,R02的袖缘还有包边,腰缝以下采用相同布料,对比腰缝的高度和图片介绍文字中的“袍”,R02可能属于“长襦”

R02裁剪图

注意:本图为结构示意,非实物线图

——by 小门同志

R02简图

这是一种外穿的长襦,可能穿在在裙外,也可能配裤。

下摆接近膝盖高度,R02内外两层绢料,领口、领缘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袖缘宽(可参考马王堆曲裾),腰缝上下采取同样的衣料,前片稍稍窄于后片(由于缺乏数据和对比,不能确定R02的具体长度,)

和马王堆曲裾比较之后,推荐袖缘宽度23+5,领缘宽度7+5

图R03 东晋•前凉碧襦•甘肃花海出土

R03是浅交领,它延续了R02的异色领缘包边和异色布条修饰接袖处,只是领缘变窄了,袖根和袖口变成一样宽度,袖长变短仅仅到手腕,袖缘变短而且有了更多的修饰,腰缝以下采用不同布料。

R03裁剪图

注意:本图为结构示意,非实物线图

——by 小门同志

R03简图

R03应当是一种外穿的上衣,但需要用裙遮掩腰缝以下部位,R03的袖长仅仅到手腕,里面还需要至少一层中衣,这层中衣的袖口应该窄于R03

出土文物没有配裙,这里参考东汉打虎亭汉墓壁画侍女图,推荐搭配素色褶裙,褶裙的裙腰可以比较高,但是穿上之后会被袖根压下,形成仕女图中很常见的中间宽两边窄的裙腰特点。

同样是新疆、甘肃地区出土的襦,R01出土的时候外罩麻布直领单衫,推测R01可能是西汉直领衫内所穿的中衣,疑为夏季款式;而R02和R03的接袖部位有修饰,可能是外衣款式。从R01、R02到R03,交领越来越浅,袖子越来越窄、越来越宽。这些变化可能与内外衣差异有关,与汉魏六朝的气候变化、流行变化有关。R01和R03腰缝以下采用不同布料,而R02腰缝以下采用相同布料,推测R01和R03应该穿在裙内,而R02可以套在最外层。

推测:唐代的襦

按照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可能会发展成图R04的样式。R04的领缘只有细细的一道,腰缝高于人体腰部,在腰缝以上有系带。系带位置相近,方向相反,穿着时绕体将近一圈。利用这将近一圈绕体的系带,可以将裙腰固定在高于腰部低于胸部的位置,也就是高腰襦裙。唐代依旧存在上下分裁接腰缝的襦。

图R04 唐•半臂•日本正仓院藏吴褙子

R04裁剪图

注意:本图为结构示意,非实物线图

——by 小门同志

R04的穿法类似于R03,由于时代特点,裙腰应该比较窄,还可以搭配一条披帛。

穿着效果类似于下图:

以上四张图片的袖子都比较宽松,这种来源于宽松的袖根,和大袖口是两码事。它们的袖根最低点应当低于女性胸部的高度,袖口宽度小于或等于袖根宽度。

这种上下分裁的襦,可以用腰缝和系带固定住裙腰,是解决高腰襦裙容易下滑的关键。

唐以后,这种上下分裁接腰缝的襦就此消失,宋、元、明的文物中都没有找到,取而代之的,是袄、衫这类通裁的上衣。后世文人们还存在着“襦”的意识,不过他们已经无法将这个字眼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服装款式联系在一起了。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