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九十一回写道:到晚夕,一顶四人大轿,四对红纱铁落灯笼,八个皂隶跟随,来娶孟玉楼。玉楼戴着金梁冠儿,插着满头珠翠、胡珠子,身穿大红通袖袍儿,系金镶玛瑙带、玎珰七事,下着柳黄百花裙,先辞拜西门庆灵位,然后拜月娘。月娘说道:“孟三姐,你好狠也!你去了,撇的奴孤另另独自一个,和谁做伴儿?”两个携手哭了一回。然后家中大小都送出大门,媒人替他带上红罗销金盖袱,抱着金宝瓶。月娘守寡出不的门,请大姨送亲,穿大红妆花袍儿,翠蓝裙,满头珠翠,坐大轿,送到知县衙里来。

小说中西门庆的遗孀孟玉楼再嫁,成婚当天穿大红通袖袍儿系金镶玛瑙带、下着柳黄百花裙;孟大姨亦盛装打扮,着大红妆花袍儿和翠蓝裙送亲至县衙。通袖袍,即衣身有图案跨绕胸背双肩四个位置形成柿蒂状的大框架、两袖和膝部有横向长条状装饰带的圆领袍。填充柿蒂形框架和长条状装饰带的纹样通常有龙凤蟒麒麟花卉云纹杂宝璎珞海水等。圆领袍在明代的服饰制度中是能凸显尊贵正式的款式,或威严庄重或精美华丽的纹样则可炫耀着装者财富,大红色又与吉庆场合的氛围相匹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和明中后期有财力的女性一样将大红通袖袍儿作为婚服的首选。但由于受当下时尚流行的影响,大红通袖袍的设计少了许多传统的味道。如何将通袖袍穿出婚礼该有的仪式感呢?本文将从其结构和穿着搭配等方面阐述,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错误的结构:圆领袍?圆领袄?

错误的圆领袍衣长

仿佛在提醒你即使相同的款式男女亦有别似的,市场上流行的圆领袍袍身长度绝大多数都是男袍长到脚背、女袍长到裙子的宽底襕上沿也就是小腿肚附近,而明代女袍的长度却和男袍一样长及脚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无非是对服饰规格理解上的差异。

衡量中式礼服规格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便是装饰性纹样的多寡和繁复程度,衣衫上装饰的纹样面积越大、细节越繁复,服饰的规格越高,旗袍和裙褂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汉服市场亦不能免俗,于是宽襕马面裙成为主流。为了更好的展示华丽的裙襕、彰显自己和别的“ 地摊货 ”不同,迎合市场喜好的商家必须缩短袍身长度, 否则耗费许多精力做出的裙襕便如同夜色中的锦衣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其次现在着装更强调追逐时尚和凸显个性,漠视着装规则。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个小圈子里强调着装规则和体面似乎是一件令很多人反感的事情。

在服饰具有强烈的辨明身份和社会地位功用的年代,服饰等级的高低更多是由首饰配饰、上衣款式甚至它们的纹样决定,而裙子只需和上衣的风格保持一致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为了炫耀裙襕的奢华而随意改变服饰的形制或降低服饰的规格呢?所以即使在崇尚奢华的明代中后期,也不会出现为炫耀裙上的璎珞、花卉甚至是龙凤纹样而裁短袍身长度的情况。

以上容像细节分别出自绘于约正德年间的《 宫廷贵妇着红云凤袍像轴 》,嘉靖十四年《直隶保定府蠡县知县李复初妻郭孺人肖像》立轴,《九世临淮侯夫人史氏画像》以及天启元年《 抑斋曾叔祖八十五龄寿像轴 》。像主身穿圆领袍或大衫,袍衫长度均覆盖脚凳,甚至略长于露出一角的裙子。由于容像画的像主均采用坐姿,故请人着圆领袍上身实验,排除坐站姿势不同带来的干扰:

模特:@梅影诗魂-梅雪无名 身高160

衣裙部分尺寸和上身状态:

鸾凤织金通袖圆领袍腰部放量10身长125 ,织金马面裙裙长100,裙襕宽30

模特静立时,鸾凤织金通袖圆领袍长至脚踝之上,露出裙襕约4寸;织金马面裙完全覆盖脚尖

模特端坐时,圆领袍和裙均曳地,明显和容像主人端坐时袍裙及地且袍略长于裙的状态不符

由于商家做的圆领袍、衫裙裤和明代的结构和尺寸相去甚远,家具陈设的不同亦影响着装效果,模特着圆领袍的状态和像主们有明显差异,但这足以说明戴缙妻周氏的圆领袍长至脚背并非个例而是制度要求,同时也证实了我关于现在的马面裙裙长过长的推测。

错误的圆领袍结构

如果够仔细,就会发现所有容像都会展示一个细节:袍身两侧并非如现在的圆领袍那般直接开衩,而是加上了一两道褶子。在褶子的作用下,圆领袍的下摆会向两侧张开,使得像主看上去更加雍容庄重。 如此一来,华丽的裙襕几乎被掩在圆领袍内难见天日,只在走动或坐着的时候露出冰山一角。

以上容像细节分别出自明早期朱夫人像、弘治十年余氏夫人像、普林斯顿大学藏明人容像。由于像主宽大的袖子遮掩住袍身两侧,只能通过出土的圆领袍来观察这个结构: 腋下做两三道明褶后将多余的摆收好钉在大襟上。

而市场上流行的通袖袍却略去了这个结构。绝大多数人都不重视通袖袍本身的结构和服饰的规格,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构思装饰华丽繁复的纹样中,于是多年来把通袖袄误当做通袖袍也就不足为奇了。同理还有曳撒,当大家热衷于指正哪个商家是某部分纹样的原创者哪个商家又是山寨的时候,没有人肯正视绝大多数曳撒奇怪的结构。服饰的核心是衣衫的结构,纹样等只是附着在上面的装饰,不是说装饰不重要,但舍弃核心追逐附加的做法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左图为明人眼中的圆领袍,右图为明人眼中的圆领袄和今人眼中的圆领袍。袍身一长一短,袍两侧有无褶子,无论口头多么尊重传统,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缺乏对着装规则的正确认知和与传统的距离感便暴露了。

被漠视的裙长

穿过衫裙的朋友估计都有踩踏裙摆和裙摆污迹难以清洗的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将裙子束得更高、穿高跟鞋或者送干洗店清理,但少有人会缩短裙长。无论是想让下体看上去更加修长还是遮掩破坏整体着装效果的鞋袜,几乎所有人都会站在今人的立场去审视古人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古代女性必定穿着及地甚至拖地长裙,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洁的室内环境不会让她们的裙摆沾染难以清洗的污迹。事实果真如此么?

我在整理八九十条出土裙子的数据和大量古画之后发现,明代女性的裙子比想象中的短许多。出土的裙子,长度大致可分为ABC三个区间。

A区间:裙长50-75,裙子主人为男性。

B区间:裙长80-96,但多集中在85-93之间,裙子主人为女性。

C区间:裙长100以上有4条,最长的黄织金妆花龙襕紬裙长113,裙子主人为孝端皇后。

以明确给出身高的江西德安熊氏和张宗守妻的裙子为例。熊氏身高162,裙子长度为82-90,若将裙子系在腰部,最长的裙子长至脚踝之上最短的恐怕刚刚遮住小腿肚,这倒是挺符合《太康县志》妇女“ 裙短褶多 ”的记载。张宗守妻生卒不详,身高154裙长90,裙长应长至脚踝附近。

原阳冯氏石棺孝行图 图来自大明衣冠论坛

第二种情况是无明确身高但有圆领袍的数据,于是可通过圆领袍长度推算袍儿主人的大致身高和着装状态。武进王洛家族墓的盛氏徐氏、刘湘妻丘氏等身高估计在165左右,张盘龙则和宁靖王夫人吴氏差不多,身高大致在155-160之间。搭配圆领袍的裙子必定饰有华丽的裙襕,因此剔除一般的暗花缎裙可知搭配圆领袍的膝襕裙长度为87-93,也就是长至脚踝之上了。如此短的裙长虽无裙摆沾染污迹、裙襕磨损的顾虑,但外露的袜子实在太煞风景,所以女性们还会在膝盖下扎一双膝裤。“ 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红纱膝裤扣莺花,行坐处风吹裙跨”“ 爱月几旋往房中新妆打扮出来,上着烟里火回纹锦对衿袄儿、鹅黄杭绢点翠缕金裙、妆花膝裤、大红凤嘴鞋儿,灯下海獭卧兔儿”便是《金瓶梅》对女性下半身着装的描写:裙里穿裤,腿上系膝裤,下穿高底或平底鞋。这种搭配在《仕女团扇图页》中有非常清晰的展示。

黄霖教授曾在《金瓶梅大辞典》中,按字面意义解释拖泥妆花罗裙为裙长曳地的妆花罗裙。如果此观点无误,那么孝端皇后长110左右的几条裙子恐怕就属于这种“拖泥裙”了。孝端皇后虽有4条曳地长度的裙子,但还有十几条长度在82-93之间的裙子,其中不乏在隆重场合使用的、装饰龙戏珠纹样的膝襕裙。因此推测,在晚明或者明末,女性的裙子长度大致稳定在脚踝附近;曳地的长裙虽有但也没有占据主流。

通袖袍的搭配

通过观察容像细节和出土衣物的层次,得出以下通袖袍的搭配方式(身高160-165):

上半身从外到内依次穿:通袖袍,两层或一层竖领或直领大襟袄衫,贴身穿竖领或圆领对襟衫,抹胸

下半身从外到内依次穿:裙,裤,袜

通袖袍袍长至脚背,放量25左右,通袖长220-240

竖领/直领大襟袄衫,衣身长至小腿肚,腰宽、通袖长、袖宽略小于通袖袍,袖形和通袖袍一致

御寒用的袄衫,衣衫各部分尺寸略小于第一层的竖领或直领大襟衫

贴身穿竖领或圆领对襟衫,衣衫长度70左右,通袖长160左右,袖宽30左右

裙长长至脚背,裤长比裙长稍短,考虑到现在的生活习惯不用膝裤

着装风格为晚明风格,衣服数据和搭配待实验检验

最后感谢以下博主的无私分享:

1、嘉靖十四年《直隶保定府蠡县知县李复初妻郭孺人肖像》立轴 来自胳肢窝搓枚大力丸献给侬

2、《抑斋曾叔祖八十五龄寿像轴》《普林斯顿大学藏明人容像》 来自泽桑雍楠

3、《弘治十年余氏夫人像》来自檀仁瓜猪

4、徐蕃妻张盘龙麒麟补袍、杨庙公社墓出土补袍 来自多想多说多做

5、孔府旧藏明代红纱四兽麒麟袍 来自雨之烛

6、戴金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