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1、纹章布料
• 布料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
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 纹章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2、足衣首服
• 足衣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首服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
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後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3、色彩配饰
• 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 装饰纹样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 色彩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
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