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这样的图样:

和这样的衣服:

有点惊艳到,现代汉服商家在汉服上的创造力实在可叹。于是, 今天来谈谈关于杂裾的故事。

关于杂裾的出土文物很少,所以谈杂裾不管如何谈,也算是伪考据、伪谈。

顾恺之《洛神赋》局部图

根据杂裾的相关史料记载,基本特点就是:又名袿衣,底部有裾,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

袿衣guī 宋玉《神女赋序》:振绣衣,被袿裳。刘熙《释名》卷五《释衣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王先谦注引毕沅曰:“上服,上等之服也。”

《尔雅》卷五《释器》:衣裗谓之[衣 儿]。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邢昺疏:“言饰者,盖以缯为缘饰耳。”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

《洛神赋图卷》【局部】顾恺之(东晋)

途中描绘的洛水神女身着华贵艳丽的杂裾垂髾服,宽衣薄带,衣袖飘飘,超凡脱俗。从神女的风采黑服饰,可以一窥魏晋时期贵族妇女的服饰特点和当时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和咱们现代很多汉服爱好者的审美都蛮像的,仙气飘飘~)

杂裾风尚源于男子的着装。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于是这些追求在魏晋风的汉服上表现了出来。不管是王公名士,还是庶民百姓,都穿着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一时代的男子仍然喜欢此类装束。

《人物御龙图》【战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已经不流行穿着传统的深衣制,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