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内衣

主腰

即背心,相当于清代的肚兜,起到保护腹部与胸口防止受凉的作用,各朝代形制略有不同。

音同“裤”,绔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糸”与“夸”联合起来表示“以丝帛缠裹双腿,以便跨马骑背”。也就是双腿各跨一布,但中间不缝口,也就是——开裆裤。

音同“坤”,相对于袴而言,为合裆裤,东周时期进入中原,但多为底层劳动人民穿着。

中衣

中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 又称里衣、中襌、中单、襌衣,是穿汉服必备的基本衣物,穿礼服、圆领衫时里面一定要加中衣。

中衣的面料一般是纯棉、棉麻、雪纺、单色缎。同时,中衣在色彩上的搭配也有讲究的,基本为白色,酷一点可选用黑色。女孩子搭配襦裙可选择有色面料(如翠绿色、嫩黄色、桃红色、紫灰色等等);礼服则用可选用大红色。

曲裾

全称曲裾袍,流行于汉代,原称绕襟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来固定,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直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襦裙

襦裙由上襦(襦为短上衣)与下裙(裳)组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上襦下裳的服制据传于黄帝时期便已出现,而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

襦裙的搭配: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

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帏裳;

还可以加披帛、宫绦装饰等;

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在古代流行于宫廷和民间,还有唐朝美美的齐胸襦裙:

袄裙

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早期的袄裙上袄是用腰带固定,至宋元时在腋下系带。

袄裙于明朝兴盛,有长袄:
也有短袄:

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马面裙

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褙子

褙子始于唐朝,盛行于宋、元,在明代也被称为披风,对襟,两侧从掖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其寓意人行走之时背应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体。

褙子原为身份较低的妇女穿着,但因其穿着行走方便,所以发展到宋代以后,上至后妃命妇,下至平民女子,皆喜穿着。宋以后更逐渐演变成为常礼服的一种,是宋代妇女的典型服装。

再上一张林姑娘的褙子,简直美哭:

斗篷

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用来防风御寒,盛行于明清时期。

嬛嬛穿过

黛玉穿过
郡主也穿过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