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青春飞扬的节日里,许多地方都会为年满18岁的青少年举行成人仪式。举办成人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举办成人礼的传统了。古时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已走向成熟,标志着这个人拥有了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从此肩负起家庭、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

“男子二十,冠而字”

5月4日青年节尽人皆知,其实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也有青年们的节日,那就是他们的成人之礼——著名的冠礼。

《礼记•冠义》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举行冠礼,意味着未成年人开始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相应德行的成年人。

冠礼的仪式

①占筮,以此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赞者”协助。

②加冠,冠者面朝南立于庙前的台阶,主宾按照仪式加冠,依次将三种冠加于冠者。

③取字,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取了字之后,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别人会对其行礼,把他当成成年人看待。

冠礼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二十曰弱,冠而字。”

古人常说的弱冠之年,即是指二十岁。但是这个年龄在历代却稍有不同,周代“文王年十二而冠”,秦始皇十八岁就开始行冠礼,而汉昭帝则在二十二岁才行之。

周制即有冠礼,汉代对冠礼尤其重视,汉惠帝四年三月甲子,行冠礼,“赦天下”。景帝时,“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

南北朝时,冠礼的地位仍然重要,晋武帝举行朝会,使兼司徒高阳王珪为太子加冠。

唐朝时期冠礼已呈衰弱之势,宋代的《天圣令》中明确取消了因官员参与冠礼而休假的“冠假”。

至此以后,冠礼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冠礼都是针对男子而言的,女子社会地位底下,她们的成人之礼就是出嫁之后盘发插笄。而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广大女性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五四青年节,也真正成为所有男女青年的节日。

笄礼,有女初长成

笄礼作为中国古代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行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礼,最主要的是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为什么古代女子的成年仪礼称为“笄礼”呢?

笄,音“基”,原指古代女子盘发髻所用的发簪,如郑玄注:“笄,今之簪。”另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就是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即举行束发插簪仪式,称为“笄礼”,从此即视为成年,可以婚嫁。

在《礼记•曲礼上》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许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后来称女子未有婚嫁之约为“待字”、“待字闺中”。

在《礼记•内则》也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即古代女子所行的成年仪礼“笄礼”,通常是在十五岁时,或于订婚后出嫁前,将披垂的头发梳盘至头顶并插上簪子,但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到了二十岁时也得举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已成年。

成人的责任

《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把冠礼当成礼仪的开始。为何冠礼这么重要?这就要说到成人前后的差别了。

二十加冠,不是戴顶帽子就行。冠礼是人生中第一次身份大转变,意味着从此之后,社会不会再以孩子来对待你,而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你。成人之后,就和当孩子的时候完全不同了,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必须怎样做,不能怎样做。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正式为社会所认可,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还享有择偶成婚的权利,人生也越来越富有意义和价值。

在古人来说,冠礼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这是非常高明的,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它不是跟你说教,说你长大了,应该要怎么样了,而是给你成人的权利,同时让你自然履行成人的义务。成年之后,一个人不再依附于家庭而存在,反而要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古代怎么称谓年龄

•0岁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谓始生之年时。

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2岁

孩提:幼儿时期。《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童年时期,幼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问道,白首无成。”

•9岁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出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 、“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10岁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十三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十五岁的女子。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即十六。十六岁。谓正当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陈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宋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20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qí]。

•61岁

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出自《论语》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杖围之年:指七十岁。

•77岁

喜寿:指七十七岁寿辰,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mào dié]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88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寿辰。因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tái]背泛指长寿的老人。

•99岁

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00岁

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转昭公三年》孙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