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的条纹裙、红绿对比的撞色搭配、棋盘格的经典造型、复古风垫肩外套……很潮是不是?其实,你知道吗,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女子玩剩下来的,1000多年前,她们就穿过这些时尚的衣服。古代女子没有高跟鞋?只能打扮成姑娘样儿?“甄嬛”们都穿着高级货?错!一起来开开眼界吧。
汉朝女装:最传奇
无数女人拜倒在赵飞燕的“留仙裙”下
千万别以为皮草有多高级,其实古人最早穿上身的衣服就是皮草材质的。先民们把野兽的皮剥下来,往身上一裹就是衣服了。“棉出现得很晚,最初只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种植,到了唐代,中原地区开始使用棉花。在中国,丝使用得很早,但仅供给上层社会使用。至于老百姓,只能是‘布衣’了,这里的布可不是今天的棉布,主要是将葛、麻等纺织出来制成衣服,用植物染料染色,倒是很环保。”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海晨说道。
“女装的裙子出现很早,因为它的结构比裤子要简单。古代很多裙子都是围裙,要用绳带去系的,纽扣出现比较晚。“
汉朝时,女子十分流行穿褶裙。据说赵飞燕非常喜欢穿裙子,一天她身着紫裙和汉成帝同游,在乐曲中,赵飞燕翩翩起舞。大风骤起,清瘦的赵飞燕像燕子一样被吹上空中,汉成帝忙让侍卫拉住她的裙子。赵飞燕得救后,裙子却被拉出许多皱纹。这时人们发现,裙子因为皱褶反而更美丽了。于是宫女们纷纷效仿,做这种有皱褶的裙子穿,并取名“留仙裙”。
魏晋南北朝女装:最小清新
姑娘们是“条纹控”,红绿撞色、时尚出街
看到“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任性不羁,便可想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穿衣特色必是飘逸脱俗的。因为崇尚魏晋风度,当时的妇女们也都是宽衣博带,长袖翩翩,打扮得十分“小清新”。这个时候衣服的样式主要是“杂裾垂髾”。这种服饰下摆通常裁成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名为“垂髾”,并在周围缀以飘带,以为装饰。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轻盈得像燕子在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们还非常爱穿条纹裙。简单明了的条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时尚圈,许多大牌女明星都纷纷示范,引领潮流。不过竖条纹清新脱俗又显瘦有修身的功效,魏晋南北朝的姑娘们早就了然于胸,那时最流行的装束就是条纹裙。
这种条纹裙被称作“间色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接,色彩相间,别有情趣。间色裙穿得人十分修长飘逸,确实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看上去格外小清新。当时更是有些女性,大胆地将红、绿对比色拼接在一起,做成间色裙,色泽鲜明,对比强烈。
隋唐女装:最前卫
棋盘格、垫肩、男人装,唐朝就流行过
隋初,女子服饰很朴素,但看上去很“仙”。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隋代陶制女俑,服装都是上衣瘦小、圆领或交领,窄袖,而裙装是由若干块下宽上窄的布料拼接而成的,显得很修长,被称为“仙裙”。仙裙束腰很高,一般都束于胸部,很显苗条;肩膀上再配上一条长披巾,看上去确实很仙。
唐朝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女子们集中智慧在穿衣打扮上,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
你以为棋盘格只是某些大牌的专利吗?早过时了,唐朝时就流行过这些图样了。唐朝时妇女衣服上很喜欢采用规矩的散点图案,以若干散点组成各种几何形格子,菱形格、棋盘格都是当时常用的纹样,有的中间还用散点组成花朵。
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果然气场很足。
在唐朝女裙中,最珍贵精美的要数百鸟毛裙了。百鸟毛裙是用各种飞禽的羽毛织成百鸟形状的一种裙子,据说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发明的。因为华美异常,这种裙子由宫中传到民间,各阶层的妇女都为之疯狂,一时间山林中的珍禽异鸟都遭了殃。
此外,唐代女子也很喜欢女扮男装,丢掉裙子,穿上象征男人身份的裤子出门。
明代女装:最等级森严
普通女子,穿大红色衣服就犯法了
明代等级森严,只要从衣服的颜色上,就能判断出女子的身份地位。当时规定,普通妇女的礼服,只能是紫色粗布,袍衫也只能选紫、绿、桃红等浅淡的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和黄色。明初重农轻商,洪武十四年,农民家庭已经可以穿绸、纱、绢、布了,但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如果家庭里,有一人为商贾,那么全家都不能穿绸、纱了。
明代妇女下面多是穿裙子,穿裤子的比较少,颜色上开始流行浅淡的颜色,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崇祯初年,多用素白色。明末时,腰间开始有细褶,行动起来像水波荡漾,十分美丽,纹样也很讲究。据说当时有一种浅色裙,名叫“月华裙”,腰间每个褶皱都各用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当时还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上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为“凤尾裙”。(古代汉服体系以明末清初为界,接下来介绍满族服饰~旗袍)
清朝、民国女装:最易混淆
雍正很节约,“甄嬛”们穿不上好旗袍
不少“甄嬛迷”在看电视剧《甄嬛传》时,都被嫔妃们光彩夺目的打扮所深深陶醉。事实上,清初后宫的嫔妃们大多都穿得很朴素,雍正帝更是厉行节约,哪会隔三差五便赏赐那么多上好的衣料给嫔妃们。
旗袍最早的设计者是苏麻喇姑。当初,皇太极钦点她参与开国冠服设计。于是梳着把子头,头戴大拉翅,身穿旗袍,足蹬“花盆底”高跟鞋的清代嫔妃们美美地出现了。
“满人有‘旗人’之称,所以衣服被称为‘旗袍’。他们常年居于东北,因为气候寒冷,服装只能采取长袍的形式。满族妇女的鞋跟很高,最初和生活环境有关,为了躲避蛇虫;入关后,出于审美的考虑,为了展现颀长的身姿,撑得住长袍,采用了这种‘花盆底’鞋,下面的木底有十几厘米。”张海晨说道。
旗装的基本形态是元宝领,直腰身,宽袖笼,双开衩,袍长及足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别以为这样严谨的服装便没有什么美感,马鞍领掩颊护面,倒是起到修饰脸型的功能;而随后出现的“十八镶”,更是给衣服足足镶上十八道边,皇家气派十足。
皇后婉容将清朝旗袍改为民国旗袍
但同样是旗袍,为什么《甄嬛传》中女子所穿的是那么肥肥大大、完全不显腰身的一件长袍,而民国名媛所着旗袍却是那么曲线毕露?其实,旗袍变得修身和末代皇后婉容有关。当年,溥仪冷落婉容,加上又受日本人监视、限制,婉容只好做衣服打发时间。她嫌传统旗袍过于宽大,便将学过的几何原理运用到服装上,请御用裁缝李春芳按她的意思修改,上身果然更显风韵。
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旗袍馆中,也看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民国旗袍。这些真丝、香云纱、织锦缎、棉布、阴丹士林布做成的旗袍,大多都是修身掐腰,即便内里加了皮草,也不会显得臃肿;整体也素雅了许多,不似清朝繁复的装饰镶滚。
从该馆陈列研究部主任陈雨蕉了解到,民国初年,旗袍袖子改窄了,料子也愈发素净,经历了“暖袍”、马甲、倒大袖三个阶段后演变成今天的旗袍。最初因为上海的女学生提倡“男女平等”,穿着男士长袍上街,她们将花边修饰减少,衣身缩短,这种服装很快便受到各界女性欢迎。到了20世纪30年代,女子已经全民着旗袍了。清末旗袍里面穿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而到了这时,女性们在旗袍里穿着丝袜。到了40年代时,时局动乱,女子们将传统的盘扣又改成金属子母扣和拉链,显得更加简洁干练了。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