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 五代辽宋,融合与发展

五代和宋时期,单鞓和双鞓的玉带同时并用。总的说来,从鞓、带扣和铊尾的数量来分类,玉带可分作:单鞓、单扣、无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双铊尾;三鞓三扣双铊尾(原来的前鞓被一分为二,三台处多一插接式暗带扣)等几种制式。

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顺下”之意。后鞓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用金属制成,但是也发现过用玉制成的带扣。五代时期的玉带,前鞓不镶玉,后鞓缀有7块方形玉板,号称“排方”。宋朝玉带,前鞓缀有2 – 6块带板,后鞓是排方

五代玉带饰 五代时的玉銙玉质白润,碾琢隐起云龙,工制极精,背面有穿孔,其带饰板形式和云龙造型均为晚唐五代玉器的标准作风。刀法雕琢鲜活,线条奔放流畅,不受拘束,较唐代纹泽稍弱。已经表现为汉人的形象,一改少数民族的服饰,为宽袍大袖,毡毯铺地。采用唐代半浮雕琢刻的技法,但仅在人物周围取地,而框板内框均不取地斜挖。

宋代玉带饰 宋代玉带饰制度虽有不同,仍是以带銙的质料及数量划分贵贱,人物雕刻与唐代带板接近,但人物都为方领宽袖的汉人。人物雕像全作儒者打扮,颇似古代所谓之“高士”风度。碾工处理上也有变化,依然是减地隐起,但浮雕效果较唐代有了显著的提高,细部刻饰,不再用阴线勾勒,而是顺其自然,转折合理,不再施用那种装饰性的线条,衣褶线条刚劲柔和,暗明折叠随之而现,更加趋向写实化。

辽金玉带饰 辽代统治者契丹族在礼制用玉上均沿袭五代晋制,五品以上可见用玉之广。金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固有的信仰,主要吸收了宋辽的典章制度,女真以玉为上,金次之,从契丹那里承袭下来的春汇秋猎活动,不仅贯彻始终而且得到健全,并加以艺术化,成为女真族喜爱和惯用的图案,在服装束带上固定下来。宋、辽、金玉器在碾琢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异,只是辽金玉器在制作工艺上略显粗糙。

文物实例 单鞓、单扣、单铊尾革带

名 字: 五代·鹦鹉纹鎏金银腰带

年 代: 五代

尺 寸: 通长68.2厘米

来 源: 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这副外表鎏金银质腰带为1套13件,由方形4件、半圆形7件、圆首矩铊尾1件、带扣1件组成,出土时排列有序,镶嵌在铊尾后面的皮革尚有保存。四周有一圈凸棱,中下部有一长条形孔,和铊尾的正面饰12只展翅飞翔的鹦鹉,以珍珠作地纹,背面焊接35个银钉,嵌入皮革内。带扣由可活动的扣环、扣针以及一端用银钉固定的两片扣身组成,扣身的反面浅刻“弟子陈承裕敬舍身上要(腰)带入宝塔内”15字。陈承裕其人,史书不载,根据其腰束十一銙金带(外表鎏金者等同金带),推测此人大概是一位官至四品的官员,也有人根据“鹦鹉”的谐音“英(俊威)武”推测,此人可能是一员武将。腰带是当时极受人们重视的服饰用品,佩带者将代表自己身份的腰带敬献佛祖,足见对佛的虔诚

名称:五代盘龙纹玉带 典型的双鞓双扣单铊尾腰带

类别:玉器

年代:五代

收藏:四川博物馆

出土时间及地址:1943年四川成都前蜀惠帝王建墓出土

五代盘龙纹玉带呈白玉。銙及铊尾皆扁体,其中方形銙七块,圭形铊尾一块。正面均以浅浮雕手法饰盘龙纹,头向前,身曲腾,爪刚劲有力,神态生动。背面皆有象鼻小孔,可与鞓结缀。出土时皮质已朽,仅少量痕迹附着于銙及铊尾上,从残迹看,带鞓分两节。根据残存痕迹复原。铊尾背面有阴刻楷书一百十八字。记载永平五年(公元915年)玉料曾被火焚,前蜀王建发现并命工制作玉带,称之大带,方形带板名胯方阔二寸,圭形带板(铊尾)名獭尾六寸有五分。此器是了解五代玉带的形式及帝王服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条是我按照上面的文物款式制作的双扣单铊尾麒麟纹玉带
复原作品–五代-北宋龙纹白玉大带,后鞓包真丝,雪花玉制
铊尾用铜钉铆接在带鞓上
红黑双色的前鞓
后鞓整体包裹提花真丝
前后两条,全重800克左右

双鞓、双扣、双铊尾式革带。这类的在南宋时最常见,可惜我找不到什么清晰的图片,文物也几乎找不到,只有古代画作上的可供作证。

中兴四将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銙带有左右两个带扣,前带上也镶有带銙,一般是4或6銙,而后带都是7銙。

这是我做的南宋款式金銙带
三鞓三扣双铊尾式革带

目前我们只能在宋代帝王肖像里看到这种腰带了,我以前试做过,但被人说这款腰带很滑稽,后来也没继续研究

这一时期的带具形制主要是总结和融合两晋隋唐传统,而在制度上有一些改变,到了元代,带制已经比较接近明代了。

第四阶段 明代的辉煌和清代的消亡

明代带制简介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