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作为古代兵器,因其身有双刃,剑端锋利,可斩可刺,而被广泛应用。古战场上近身格斗,防身卫体,均是剑光闪烁。而剑又由于长度适中、重量合度、形体巧致多适合随身佩带。几千年来,剑始终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点在中国兵器史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战场士卒杀敌的兵器,到上层贵族炫耀身份地位的佩饰,剑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化,以致后来的帝王将相,武士侠客,甚至文人雅士,道人法师,无不与佩剑有关。

一般认为,佩剑源于北方草原游牧部落随身佩带短剑、短刀的习俗。由于游牧吵随身佩带刀剑既可防身又可随时用于切割植物或者肉食。剑作为兵器,与士卒生命相关,必须随身携带,同时剑的形制也适合随身佩带,因此,可以说佩剑这种形式是剑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

从早期作为兵器到后来作为礼仪佩饰,剑的佩带形式经历过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陕西省长安张家坡西周早墓出土铜剑置于死者腰部右侧应为生前佩剑的佐证。西周时期的一些贵族墓,亦多有铜剑出土,应该是墓主人生前随身所用。武王伐纣,功课殷都,驱战车至露台,用剑刺穿纣王的尸体,也证明武王佩剑上阵。而在秦始皇陵出图的铜马车弩手,出图的陶俑,以及敦煌壁画,古籍插话等实物资料中,我们还能找到古代佩剑和佩剑形式的实例,从中发现佩剑形式的演化和发展。

佩剑通常都是悬挂于腰间,因为早期剑都比较短,无鞘,所以早期佩剑一般都是在剑首设有一个圆环,将绳子穿入圆环并系在腰间。

西周晚期起出现剑鞘,剑亦加长。于剑鞘上部设环或耳,穿绳细腰间,以一种合适的角度,佩戴于身侧或者身后。为使系卸方便,则在绳子系腰一端固定一颗大珠子。系腰是塞入腰带,卸剑时拔出珠子,十分方便。大概是由于珠子容易滑脱,并且佩戴腰间也不舒服。而后被剑钩替代。变成一端固定于剑鞘,一端勾扣于腰带。

春秋时起出现璏(zhi:玉制剑鼻.)。可以直接穿腰带,璏其实是一个装设重在剑鞘正面的长方框。将剑鞘的背面贴着佩戴者的腰际,腰带穿过长方框,束紧腰带,剑就不会晃荡。璏的位置一般在剑鞘的中上部,由于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长。因此璏在剑鞘的位置越来越靠近中间位置。某些剑镶有玉璏,并雕刻精美的纹饰,已属于玉剑范畴。这种方法一致流传到汉代,此后的佩剑方法越来越复杂,但都万变不离其宗。

悬剑于腰是正统的佩剑形式,变化的是剑鞘上悬剑的配件。随着礼仪佩剑装饰的日益繁复和豪华,佩剑就越具有装饰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剑鞘背部装设剑梁,梁上近两端处各有一孔,以穿绳悬挂。这种方法由一点悬剑发展到两点悬剑,便于调整悬剑角度,更具有稳定性。

从本质上来讲,佩剑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多种并存,所以说仅是较典型和较流行的形式。根据云南晋宁石寨山画和这个地方的一个战国墓的考古资料。云南一带流行一种斜挂于肩的佩剑方法,就是讲剑斜背在肩上,这种方法对于气候温湿,衣着单薄,穿行于丛林中的云南人来说,比腰间佩剑更合适。所以说,佩剑的形式即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地域性。

用于佩饰的剑在加强装饰的同时,其兵器的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礼仪的功能随之增强,礼仪佩剑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玉具剑和班剑。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