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服装,按照用途不同,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其中常服最具代表性。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官员视事穿常服,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侯、伯、驸马、一品用玉带,二品用花犀带,三品用金钑带,四品用素金带,五品用银钑带,六品、七品用素银带,八品、九品用乌角带。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规定,常服用补子分别品级,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因此常服又称为补服。

【图3-4,明代文一品官补服】

此时,祭服、朝服、公服仍然存在,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但是常服用补子来标识官员的品秩渐渐成为官服的主流。补服就是明清时期在服饰的前胸及后缀,用金线或彩丝锈成的图象徽识(补子)的官服。

广义上讲,补子可以追溯到十二章纹;狭义上讲,补子源起于唐代异文袍。官服之有补服,雏型始于唐,武则天当政时颁命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集历代专制统治之大成,实行了一套有史以来最完备的统治制度,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龙成为明代皇帝独有的徽记,威权的象征。既然皇帝以龙为代表,文武百官自然该以禽兽比拟,方好“百兽率舞”了,于是,文臣武将只能以一种特定的动物为标志,把它绣在前胸及后背上的两块织锦上。

补服形式,明代类袍,盘领右衽,长袖施缘。清代比袍短,又类似褂,但较略长,其袖端平,对襟。因此,补服又称补褂。

根据《明史·舆服志》、《明会典》规定,明代补子图案大致是: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鸿,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未入流绣练鹊。风宪官绣獬风宪官即御史监察官。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图3-5,穿补服的明代官员】

以上规定的补子纹样,到了明代中期及后期,文职官吏尚能遵守,有不遵循其制度的,武职品官,后期补子概用狮子,也不加以禁止。麒麟补子原为公、侯、伯、驸马、一品武官专用,后来锦衣卫至指挥、佥事而上也有服用麒麟补子者。明武宗正德年间,滥用麒麟补子,甚至波及中低级官员。这实际是朝代纲纪紊乱的结果。至嘉靖年间 、崇祯年间,又重行申饬,禁止僭越官职品服。

此外,明代尚有葫芦、灯景。艾虎、鹊桥、阳生等补子,乃是在品服之外的一种补子,是随时依景而任意为之的。、

清代剃发易服,虽然废除了明代的服饰制度,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了前代的一些东西,补服即是其中之一。清代区别官品级的标志甚多,有冠服(以顶珠区别)、蟒袍(以所织蟒纹、蟒爪之数区别)、马褂(以黄马褂为贵,非特赐不得服)、花翎,以及补服上补子的图案等。清代官员品级依照规定,戴不同的顶子、绣不同的补子。

清代的补子在纹样、标识上与明代比较是有变化的。

根据《清会典图》之规定:

皇子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五肩前后各一,间以五采云。亲王补子,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行龙,色用石青,凡补服的服色都如此。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四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的补服,与贝子相同。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鸿䳵,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未入流补服制同。

【图3-6,穿补服的清代官员】

都御史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史,各道补服,制同。

武官镇国将军、郡主额附、一品绣麒麟;辅国将军、县主额附、二品绣狮子;奉国将军、郡君额附一等侍卫、三品绣豹;奉恩将军、县君额附、二等侍卫,四品绣虎;乡君、额附三等侍卫、五品绣熊;蓝翎侍卫、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九品绣海马。

神乐暑有文、武生。武生袍,销金葵花,无补子,文生袍有补子。不过袍子样式与文武官补服有区别,主要是袖口。和乐生袍服,红缎为之,前后方澜,绣黄鹂,从耕农官,补服绣采云捧日。

补子比较华丽,有闪金地蓝、绿深浅云纹,间以八宝、八吉祥的纹样。四周加片金缘如禽鸟大多白色,兽类如豹则用橙黄的豹皮色等。

明代补子与清代补子的区别主要在于:

明代补子,前后两片,用金线把图案盘在红色的底子上,补子以素色为主,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规定的图案,无彩绣蟒的比较少见,四周用一般双线绣边,不用边饰。清代补子的特点是用彩色绣补,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及深红,透饰各种彩色的花边。

明代补子大致为正方形,据上海松江县诸纯臣夫妇墓出土的武官补子实物 测量,高36.5厘米,宽34厘米。清代贝子以上皇亲,补子用圆形,绣龙蟒,其余皆方形,尺寸比明代略小,在29厘米间。

明代补子是织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补子前后都是整块。而清朝补子由于是缝在对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间剖开,分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除风宪官、二品锦鸡谱、三品孔雀谱外,文官补子多织绣一双禽鸟,而清朝的补子全绣单只。明代补子施于常服上,清代则施之于补子上。

清代补子在等级区别上较明代更为严格。清律规定: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其他文武官员皆用方补。补子所选取的动物题材,在这点上与帝王礼服上的十二章图案有所不同。清代的彩绣补子,丹顶鹤的周围绣有红日、蝙蝠、山石、海水,使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色显得越发鲜艳夺目,尾羽以金线镶边,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清代补子的规律:补子上的禽类都取其展开双翅,引颈欲歌,单腿立于山石之上的统一模式,从整个构图上看,也是千篇一律的下方海水,称为“海水江牙”,其上散布这满地云纹,形象的高度图案化,更增强了标志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趋向符号化。

【图3-6,清代团龙补子】

补服是明清时期官员的主要官服,补服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官服。补服前胸后背的补子,作为作为中国古达独有的一种官阶等级标志,不仅具有“别上下,明尊卑”的功能,更主要的是传递了中国古达社会“君之威,臣之重,民之仰”的传统观念,其以图案、色彩、配饰组合成的外在的形式,又衬映了官服的威严,及其冠冕堂皇的气派。官有官威,官有官样,倘若没有了这等级诏示的官服,那官员如何能在下属,以及百姓面前,威风起来?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