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即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这种穿着搭配形式是汉民族早期服饰的基本形制。
在其后的服装演变过程中,上衣下裳制的服装较多为女子穿着,而且使用时间也比较长。早期的上衣下裳虽分裁但却是衣裳连属的形式,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上衣、下裳连缀一体的衣裳连属制。
至汉代时服装形制是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装上窄下宽,腰间做褶裥,系带。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装除右襟外还有对襟(形式像现代的开衫),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系一围裳或是抱窆、也称腰采),外系丝带。
隋唐时期上衣下裳逐渐分开,上衣为短襦或衫,对襟,領口变化丰富,如圆领、方领、斜领、袒领、直领或鸡心领等,下身搭配长裙,裙腰高至胸线,用绸带系扎,加披肩。宋代,上衣多为对襟褙子,不加纽扣,袖或宽或窄,衣服长度不一,右侧开衩,有长袖也有半袖或无袖,下装多穿褶裥裙,长可拖地,系绸带,并佩带绶环。
明代比甲盛行,开襟,无袖,衣长过膝,下装穿裙,裙内穿膝裤。清代汉族女子日常穿祆裙、披风,下裳以长裙为主,裙常在长衣之内穿着。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