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

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华虫(雉鸡),取其文丽,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浅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表达火焰向上,率领人民向归上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养人之意,象征济养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决断之意。

黻(双兽双背形),谓君臣可相济,见善去恶,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十二章纹的形成,不仅表明服饰等制度的形成,而且还赋予了等差服饰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服饰,不只具有穿戴御寒、保护身体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别等级,明贵贱”的作用,还具有了代表政体与国威,表现社会价值取向的意义。帝王穿上绣有十二章纹的袍服,不仅仅表示他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他还要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树立正气,倡导社会的和谐;他要有贤君之的德,以江山社稷为重,明是非,辨曲直,率领人民创造社会价值,稳健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谱和谐,这就是一个贤能、开明、睿智君王的责任。帝王的服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因此,十二章纹“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它们既是天地万物之间主宰一切、凌驾其上的最高权力的象征,亦是帝王们特定的服饰文化心态(赏用性)和价值取向(追求政治上的‘威慑效应’、‘轰动效应’,政治需求高于生理需求)的形象化反映”。

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大致如下: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这样就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采。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因此十二章纹为最贵,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那么,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是依次递减的。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除了冕服由大裘冕依次递减为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之外,绣在冕服下裳上的章纹也是递减的。

此外,所戴冕冠的旒也依次递减。大裘冕属于帝王吉服,凡祭祀昊天、五帝时服用。衮冕次于大裘冕天子、上公祭祀先王时服之,天子用十二旒,每旒用玉十二颗,公服衮冕较天子降一等,冕冠用九旒,每旒用玉九颗;鷩冕又次于衮冕,祭祀先公、飨射时服之,天子冕服用八旒,冕服绘绣七章,其中衣绘三章,裳袖四章;公、侯、伯的冕冠垂旒与冕服绘绣章纹依次递减。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