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衣服围绕脖子的部分,和衣襟相连。传统服装领子最早的式样是“交领”,又称“交衽”,即长条形的领子,和衣襟相连,两襟交叠而成。因为长条形的笔直而下,这样又叫“直领”。隋唐以后,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样式,官吏常用“圆领”。明代士庶都穿着“盘领”袍服,盘领又叫蟠领,比圆领略高,右边领口定有纽扣!
襟:又作“衿”。上衣胸前的开合处。有对襟、大襟等式样。“对襟”即衣服襟前为相等大小的两片,用带子、钮扣在中间系结。“大襟”即衣服胸前为一大一小的两片,大片盖住小片,并在腋下系结。后将“襟怀”引申为胸怀之意。
衽:上衣、下裳身前的开合处。大襟衣服为左右两片,大片掩住小片。大片在左,衣襟由左向右掩的称为“右衽”。汉族服饰多为“右衽”;大片在右,衣襟由右向左掩的称为“左衽”。少数民族服装多为“左衽”。
袖:即衣袖。中国传统服饰的衣袖兼有口袋的作用,携带银两、折扇等随身物品。有宽、窄、长、短之分。汉族崇尚“宽衣大袖”。窄袖常见于善骑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衣袖肘部下垂的部分称“袂”(mèi),即袖筒,“张袂成阴”一词纸大家举起袖子,能遮住太阳,形容人多。绕住手腕的部分称“袪(qū)”(这个是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有别于“祛”)。“袪(qū)”即袖口,古人往往在礼服的衣领、袖口处镶嵌五彩滚边,作为装饰。
袢:(pàn)同襻。衣袖上的小带子,用布条、丝绦(tāo)等制成。系缚领子的叫“领带”,和现在的领带意思不同。系缚襟的叫“襟带”或“衿带”。汉族传统服饰没有纽扣,上衣下裳都用带子系结。大明时期,富人领口的钮扣往往用金玉制成,所以纽扣也写做钮扣。
襦:短衣。单夹都有。也可藏棉絮,称为“复襦”。先秦时期,男女都穿,即可做内衣,也可做外衣。东汉以后。多为女子穿着,由色彩缤纷的绮、罗制成,绣有精美的花纹。如合欢花、鸳鸯等,分别称为“合欢襦”、“鸳鸯襦”。形制有宽袖窄袖;有右掩的大襟,也有对襟。“上襦下裙”是汉族妇女通行的服饰。襦可束在裙内。也可放在裙外。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