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林

 

 

3.3、史籍中的“汉衣冠”“汉装”相对于“汉服”,古代中国人使用“汉衣冠”等词汇的频率更高,在相关史料、典籍中不胜枚举,在这里仅作简单列举。先看史料中的记载。

 

记载宋初政事的《王文正公笔录》:“景德初,契丹方睦于我,……执政间,有欲以汉衣冠赐彼来使者,(阎)承翰以为不可,曰:‘南北异宜,请各从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议为定。”[1]记述的是北宋君臣大方尊重契丹使者民俗之事。

 

相似记载较多,如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议者欲以汉衣冠赐契丹使者,承翰曰:‘南北异宜,各从其土俗可也。’上从承翰所议。”[2]《太平治迹统类》:“议者欲以汉衣冠赐契丹使者,承翰曰:‘西北异宜,各从其主俗可也。’上从承翰议。”[3]明代《说郛》:“执政间,有欲以汉衣冠赐彼来使者,承翰以为不可,曰:‘南北异宜,请各从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议为定。”[4]

 

北宋《东京梦华录》:“又有南蛮五姓番,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锦袄之类。”[5]南宋《三朝北盟会编》[6]、《九朝编年备要》[7]记载相似。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对宋使的言论:“昨来,见贵朝初得燕山,举族相庆,将谓自此复为中华人物,且睹汉衣冠之盛,不谓再有此段事,不知自此,何日再得为中华人物?”[8]

 

记载靖康之难中金军通过屠城之胁册立张邦昌为帝:“‘金人已欲屠城。且告相公急救一城人命。’……虏(改作金)人遣人使作汉装,于令厅人众中探伺。”[9]表明金人要着汉装方便混入众人中进行探伺。

 

记载金兵穿汉服使诈:“正月十三日夜,得泗州报至‘三十余骑诈为汉装,见已杀退’。”[10]

 

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11]南宋《太平治迹统类》[12]、明朝《宋史纪事本末》[13]、清代《续资治通鉴》[14]、《资治通鉴后编》[15]都有相同或相似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谅祚言)本国窃慕汉衣冠,今国人皆不用蕃礼。明年欲以汉仪迎待朝廷使人。”[16]清代《续资治通鉴》[17]、《资治通鉴后编》[18]等沿袭了该记载。

 

该段史事在《宋史》中的记载是:(李元昊)“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19],(李谅祚)“请去蕃礼,从汉仪。”而后“上书自言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20],宋廷“许夏国用汉衣冠”[21]。清代《钦定续通志》则记:“十一月己巳,(宋仁宗)许夏国用汉衣冠。”[22]

 

宋高宗时李光奏议称:“盖自古离乱社稷忧危未有甚于今日者,皇天后土眷顾陛下,故十年之间强敌伪廷稍稍沮却,东南年榖屡登,兵力渐振,中原赤子矫首望幸,庶几复睹汉衣冠者,恃陛下徳泽有以得人心也。”[23]

 

南宋地理著《方舆胜览》转引史籍:“古有青衣国,与叙州相邻。其人因贾至蜀,见汉衣冠,遂求内附,因以名焉。”[24]说的是古时青衣国人到成都经商,见汉衣冠威仪而请求成为附属国。[25]明代《蜀中广记》转载:“古有青衣国与叙州相邻,其人因贾至蜀,见汉衣冠,遂求内属,因以名焉。”[26]

 

《宋史》:“四州之民不愿臣金,……(郭靖)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27]记南宋义士郭靖不弃汉衣冠而殉国的事迹。

 

元代司居敬作《元尼山圣像记》:“成都蜀有文翁石室,设孔子坐像……宋嘉祐中,王公素摹为礼殿图,此像之最古者,然皆汉衣冠也。”清代《幸鲁盛典》《山东通志》转载。[28]

 

明初胡俨作《重修徐高士祠堂记》:“余幼时尝游其下,土阜屹立,有亭岿然,祠孺子范土为像,乃汉衣冠也。”[29]

 

明朝官至首辅的杨一清的诗作《固原鼓楼三首》:“弦诵早闻周礼乐,羌胡今着汉衣冠。”[30]宁夏固原古城在杨一清治理下已是烽火平息、人民安居,[31]表明当地人习中国礼乐、着中国衣冠,已融入汉文明生活。

 

明代《大事记续编》:“孝静帝即位之初,春正月癸巳,周王始服汉衣冠,改元大成,置四辅。”[32]记述南北朝史事。

 

《清实录》:“前代北魏、辽、金、元初亦循乎国俗,后因惑于浮议,改汉衣冠,祭用衮冕,一再传而失国祚。”[33]乾隆到晚年仍念念不忘劝阻满清贵族和官僚“吸取”前代教训而不得改易汉衣冠,后详。

 

《清史稿》中多处记载涉及“汉衣冠”“汉装”:“(皇太极)谕曰:‘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34]“太宗尝谕群臣曰:‘昔达海、库尔缠劝朕用汉衣冠,朕谓非用武所宜。’”[35]“阿巴泰偕德格类、多尔衮、岳讬以兵四千易汉装,从大寿夜袭锦州。”[36]“命贝勒阿巴泰等将四千人为汉装,从大寿取锦州。”[37]

 

《皇清开国方略》对大凌河之役清军诈穿汉服袭锦州的详细记载:“太宗遣贝勒阿巴泰、徳格类、多尔衮、岳托率副将至备御等官四十八员、兵四千人,俱作汉装,偕祖大寿率所属兵三百五十人,作溃奔状,袭取锦州。是夜二更起行炮声不绝,锦州城中闻之以为大凌河城中人得脱,分路应援,为我军击败。会大雾,人觌面不相识,军皆失队伍,遂各収兵,及旦而还。”[38]

 

《盛京通志》的记载:“命贝勒阿巴泰、徳格类、多尔衮、岳托率副将八员、官四十员、兵四千人,俱作汉装,偕祖大寿率所属兵三百五十人,作溃奔状,袭取锦州。”[39]“命同诸贝勒统兵四千,伪作汉装,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会大雾,乃止。”[40]满清《宗室王公功绩表传》转载:“命阿巴泰、同贝勒徳格类、多尔衮、岳托率兵四千,作汉装,偕大寿及降兵三百五十人,乘夜袭锦州。”[41]

 

《清稗类钞》记载“汉装回”这一服饰语言与汉族相同的少数民族群体:“唐时回纥内乱,其众有入居陕甘等省者,汉族以其衣服语言皆与汉同,故呼曰汉装回,一曰汉回,亦称之曰小教。”[42]《清史稿》亦有对半汉化的西北少数民族的记载:“哈密汉装回匪马兆强、马环等焚掠附城村庄。”[43]

 

《清稗类钞》记载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青海之辉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汉语。男子青布红绿帽,衣长袖,入内地,则效汉装。妇女尚奢丽,四时衣饰富有。”[44]“青海蒙古男人入关,或有为汉装者,其游牧时,则番装也。”[45]记载移民南洋的华人仍有着汉装:“巴巴新客南洋群岛之华侨约分二种:一称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马来语而不解汉语者,然仍汉装,其性情则已大变;一称新客,为新自内国移殖者。”[46]

 

3.4、诗词中的“汉衣冠”“汉装”在古代诗文集中也能常常见到“汉衣冠”,较多地体现了古人描写华夏衣冠时的心理活动和信仰状态。我们先看宋代诗词。

 

杨蟠:“易道已南矣,清风今尚寒。山人空再拜,不识汉衣冠。”[47]

 

王安石:“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濛濛吹湿汉衣冠!”[48]

 

郑獬:“喜见汉衣冠,叩首或欷嘘。……酹酒吊遗民,泪湿苍山隅。”[49]

 

曹勋:“滔天逆党作兵端,坐致酋渠诏意宽。咸与惟新皆赤子,释囚尽复汉衣冠。”[50]“上真应御白云闲,肃立香霏玉殿寒。五百年中今应运,愿还中土汉衣冠。”[51]

 

刘克庄:“尧言播告几丝纶,服汉衣冠易介鳞。羞战黑山为虏将,俾王青社备藩臣。”[52]

 

楼钥:“经帷亲见犯天颜,口伐何劳抗可汗。故国应悲周黍稷,遗黎犹识汉衣冠。”[53]

 

释如净禅师:“平生道德迈前贤,著汉衣冠拜汉天。自是名高闲不得,阿难依旧世尊前。”[54]

 

苏泂:“未了功名便阖棺,荒祠零落汉衣冠。知心惟有庭前柏,能与先生共岁寒。”[55]

 

胡则:“占断烟波七里滩,渔蓑轻拂汉衣冠。高踪磨出云涯碧,清节照开秋水寒。”[56]

 

吕南公:“黄河东背贺兰山,回望尘沙万里宽。土地久传戎种姓,人民还笑汉衣冠。”[57]

 

李新:“西风落叶,方兴志士之悲,塞草黄云,重卷胡尘之暗。举单于才一郡之大,命元戎启十乘之行,振宣皇威。恭承睿算,吊十六州之生聚,复汉衣冠,扫二百年之妖氛。”[58]

 

叶梦得:“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折箠不能笞勍敌,遗规犹有汉衣冠。”[59]

 

刘敞《阴山女歌》:“婵娟翠发阴山女,能为汉装说汉语。春心未知向谁是,夜弹琵琶泪如雨。”[60]该诗描写的是宋朝刘敞出使辽国目睹接伴副使马祐与契丹女子的故事。[61]

 

沈明叔:“问云台,还得似,钓台巅。几年山下,使人犹识汉衣冠。”[62]

 

洪炎:“五年铁骑躏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红日再中天地正,涂泥不辱汉衣冠。”[63]这里“汉衣冠”象征的是汉族政权。

 

文天祥《真州杂赋》序:“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64]

 

……等等。

 

由于宋代汉民族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间的融合与冲突之剧烈及其跨度时间之长史所罕见,在发展出色的工商业文明的时候,宋朝廷和百姓的陆地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因此民族矛盾益显冲突,这时候就理所当然地没有了盛唐时面对诸蛮夷的大气,而代之以对汉民族意识的强化,因此使用诸如“汉衣冠”这样凸显汉民族鲜明特征和正统价值观的字眼就比以往都要频繁了。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汉衣冠”超越服饰概念,成为宋人民族主义的精神诉求。

 

再看金、元及以后时期的诗词。

 

吴激:“箕子朝鲜僻,蓬丘弱水宽。儒风通百粤,旧史记三韩。邑聚居巢惯,夷装被发安。犹存古笾豆,兼用汉衣冠。”[65]表明作者的向汉之心。

 

元代虞集:“我因国破家何在,君为唇亡齿亦寒。南渡岂殊唐社稷,中原不改汉衣冠。”虞集补从兄遗诗,表达对汉文明的追慕。[66]

 

程文海:“此老今年八十三,江滨独擅汉衣冠。文章衔袖龙蛇字,须发如霜虎豹颜。”元代程文海解官途中见83岁老郎中着汉服“庞眉皓发,衣冠伟然”,而赠诗吟颂。[67]

 

谢应芳:“莺花紫禁囘头梦,烟树青山抱膝看。最忆旧游诸阁老,别来零落汉衣冠。”[68]

 

周庭震:“酎金刀布罢长安,露冷铜仙屑玉盘。毕竟皇天深有意,赤眉难改汉衣冠。”[69]

 

明朝佘翔:“车马翩翩度七盘,蛮王负弩汉衣冠。紫薇花映昆明水,多少楼台镜里看。”[70]

 

何景明:“星分雾散去长安,岂意天垂云雨欢。龙剑雄雌忽复合,朝天再睹汉衣冠。”[71]

 

姚光虞:“使君千骑拥朱幡,此去谁云蜀道难。列郡分符虞岳牧,前驱负弩汉衣冠。”[72]

 

龚用卿出使朝鲜作《赠国王诗》:“国度尚存周礼乐,人文犹守汉衣冠。”[73]字面是指周汉两代的礼乐衣冠、实则泛指中华的制度文化。

 

《列朝诗集》:“周南风俗汉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銮。”[74]“奉祀岂谙新蜡腊,饰终犹睹汉衣冠。”[75]“边人大半能胡语,胡骑年来亦汉装。”[76]

 

抗清英雄张煌言:“葭管初开周甲子,葱珩重见汉衣冠。”[77]

 

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林木犹传唐痛哭,溪云常护汉衣冠。”[78]“指示旁人浑不识,为他还着汉衣冠。”[79]

 

清代《寄鹤斋选集》:“不见汉衣冠,所遇多駏驉,关津不易过,寄迹嗟籧篨!”[80]“故家今已等夷看,陵阜邱园墓道难;日晚北邙山下路,蒿歌空展汉衣冠。”[81]

 

乾隆《御制诗集》两首:

 

《王陵城》:“跋马路漫漫,霜林叶已丹。犹然此岩壑,曽见汉衣冠。少戆君言信,知兴母节难。霸图刘项息,野水自寒滩。”[82]

 

《胡萝卜》:“爱此珊瑚箸,堪登白玉盘。可蔬亦可果,宜脆复宜干。色相出元代,采烹奉可汗。成名独惟尔,羞杀汉衣冠。”[83]

 

民国时期的高旭:“炸弹轰残豺虎窟,河山染遍鲸鲵血。庆重生,再见汉衣冠,唐宫阙。”[84]汉唐文物表示汉族文明,诗作反映了作者的汉民族主义精神。

 

限于篇幅,以上列举也只是笔者所能见的一小部分。

 

表示汉朝衣冠的情况不占多数

 

当然,古籍中的“汉服”“汉衣冠”有时也指汉朝服装,相对而言,这样的例项要少得多,本文也试举几例。如6世纪书法家释智永有诗曰:“楼阁尚留唐日月,威仪犹见汉衣冠。”[85]明代《长物志·衣饰》:“至于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纱帽、圆领之为‘唐服’也,檐帽、襕衫、申衣、幅巾之为宋服也,巾环、襈领、帽子系腰之为胜朝(金元——引者注)服也,方巾、团领之为国朝(明朝——引者注)服也,皆历代之制,非所敢轻议也。”[86]

 

即使如此,这些词汇的意义有时不限于表示汉朝服装。例如《全唐诗》:“赵佗西拜已登坛,马援南征土宇宽。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87]“唐印绶”与“汉衣冠”表示汉族文明,这是唐朝许浑出使南海郡,写诗称赞秦朝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将汉文化传至南方的功绩。《全宋诗》:“真仙祠馆锁层岚,下瞰平畴十里宽。谱牒尚标唐篆额,风仪仍是汉衣冠。”[88]与之类似。

 

再如金章宗时刘昂作词:“趸锋摇,螳臂振,旧盟寒。恃洞庭、彭蠡狂澜。天兵小试,百蹄一饮楚江干。捷书飞上九重天。春满长安。舜山川,周礼乐,唐日月,汉衣冠。洗五州、妖气关山。已平全蜀,风行何用一泥丸。有人传喜,日边路、都护先还。”[89]表明当时女真政权所进行的部分汉化,以及为表示统治中原的合法性而自诩“华夏正统”,将宋视为不如蛮夷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心态。这里“汉衣冠”字面意思是汉朝衣冠,与“舜山川”等成为政权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和金国统治者所要争取的工具,这进一步表明了古代汉族国家的先进文明及其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

 

 

[1](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页3,《左氏百川学海》第7册乙集下,武进陶氏涉园影印宋咸淳本1927年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册卷60,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3页

[3](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4页42,民国乌程张氏刊本《适园丛书》校玉玲珑阁钞本版;(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4页53,《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700.cn#page/n108

[4](明)陶宗仪:《说郛》卷16下页4,《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9806.cn#page/n8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元旦朝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33页

[6]“又有南蛮五姓番,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金袄之类。”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7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4页,校勘562页

[7]“又有南蛮五姓番,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绵袟之类。”见:(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30页8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61页

[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5-806页

[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9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6页

 

“虏(改作金)”原页如此,是指本书收入《四库全书》时被篡改。

[1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2页

[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9册卷123,中华书局1985年,第2894页

[12](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7页22-23,民国乌程张氏刊本《适园丛书》校玉玲珑阁钞本版;(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7页32,《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701.cn#page/n142,四库版为“革乐之八章为五音”。

[13](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30,中华书局1977年,第253页;(明)冯琦原编,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卷6页3,《四库全书荟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857.cn#page/n8

[1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41,中华书局1957年,第976页

[15](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44页14,《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937.cn#page/n28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4册卷195,中华书局1985年,第4730页

[17](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60,中华书局1957年,第1457页

[18](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69页25,《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946.cn#page/n160

[19]《宋史》卷485·夏国上,中华书局1977年,第13995页

[20]《宋史》卷485·夏国上,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01页

[21]《宋史》卷12·仁宗4,中华书局1977年,第248页

[22](清)《钦定续通志》卷29页22,《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8612.cn#page/n82

[23](宋)李光:《庄简集》卷11页12,《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0197.cn#page/n152;(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70·理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永乐十四年内府刊本,第3531页

[24](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65,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1页

[25]李天明:《青衣江与青衣羌国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01期

[26](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5页12,《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563.cn#page/n74

[27]《宋史》卷449·郭靖,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30页

[28](元)司居敬:《元尼山圣像记》,(清)孔毓圻:《幸鲁盛典》卷7页11,《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9462.cn#page/n144;(清)杜诏:《山东通志》卷十一之七页81,《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289.cn#page/n162

[29](明)胡俨:《重修徐高士祠堂记》,《頣庵文选》卷上页88,《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1179.cn#page/n208;(清)《江西通志》卷129页56,《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7320.cn#page/n112

[30](清)李迪:《甘肃通志》卷49,《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1820.cn#page/n82

[31]慕岳:《明朝首辅杨一清与〈题固原鼓楼〉诗》,《共产党人》2013年12期

[32](明)王祎:《大事记续编》卷45页6,《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7534.cn#page/n62

[33]《清高宗实录》卷1489,《清实录》第27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927页

[34]《清史稿》第2册卷3,中华书局1976年,第60页

[35]《清史稿》第31册卷225,中华书局1976年,第9187页

[36]《清史稿》第30册卷217,中华书局1976年,第9003页

[37]《清史稿》第31册卷234,中华书局1976年,第9423页

[38](清)梁国治:《皇清开国方略》卷15页15,《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5551.cn#page/n106

[39](清)刘谨之:《钦定盛京通志》卷30页15,《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057.cn#page/n132

[40](清)刘谨之:《钦定盛京通志》卷66页27,《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070.cn#page/n120

[41](清)《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8页5,《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4129.cn#page/n114

[42](清)徐珂:《清稗类钞》第4册·种族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1915页

[43]《清史稿》第45册卷493,中华书局1976年,第13663页

[44](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服饰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6156页

[45](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服饰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6168页

[46](清)徐珂:《清稗类钞》第4册·种族类,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4页

[47](宋)杨蟠:《九师堂》,《全宋诗》第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041页

[48](宋)王安石:《出塞》,《全宋诗》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717页

[49](宋)郑獬:《奉使过居庸关》,《全宋诗》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821页

[50](宋)曹勋:《宫词三十三首》,《全宋诗》第3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167页

[51](宋)曹勋:《游庐山将归有作二首》,《全宋诗》第3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170页

[52](宋)刘克庄:《耄志十首》,《全宋诗》第5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701页

[53](宋)楼钥:《送倪正父侍郎使虏》,《全宋诗》第47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439页

[54](宋)释如净:《提觉太尉张求颂》,《全宋诗》第5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379页

[55](宋)苏泂:《孔明庙》,《全宋诗》第5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955页

[56](宋)胡则:《题严子陵祠堂》,《全宋诗》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83页

[57](宋)吕南公:《黄九游河州》,《灌园集》卷5页20,《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1293.cn#page/n40

[58](宋)李新:《贺宇文叔通启》,《跨鳌集》卷26页9,《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1325.cn#page/n118

[59](宋)叶梦得:《登南城》,《建康集》卷1页16-17,《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0218.cn#page/n34

[60](宋)刘敞:《阴山女歌》,《刘敞公是集》页180卷16,《丛书集成初编》第1901册,商务印书馆影印清聚珍版丛书本;(宋)刘敞撰:《公是集》卷16页11,《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9176.cn#page/n90

[61]李浩楠:《读辽代石刻及辽史笔记》,搜狐博客2006年2月25日,http://lihaonan1983.blog.sohu.com/1054568.html、http://lihaonan1983.blog.sohu.com/1054603.html

[62](宋)沈明叔:《水调歌头》,《全宋词》第5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3595页

[63](宋)洪炎:《石门中夏雨寒》,(宋)陈思、陈世隆撰:《两宋名贤小集》卷116,《宋集珍本丛刊》第101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708页;(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116页7,《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8394.cn#page/n24

[64](宋)文天祥:《真州杂赋》序,《文山先生全集》卷13,《四部丛刊补编》第1343册影印明刊本;《全宋诗》第6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002页

[65](金)吴激:《鸡林书事》,(金)元好问编:《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17页

[66](元)虞集:《道园遗稿》卷3页4,《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7566.cn#page/n8

[67](元)程文海:《赠汪郎中》,《雪楼集》卷26页8,《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3893.cn#page/n88;(清)陈衍辑,李梦生校点:《元诗纪事》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68](元)谢应芳:《雨夜怀朱泽民》,《龟巢稿》卷3页37-38,《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0974.cn#page/n76;(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卷23页22,《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041.cn#page/n40

[69](元)周庭震:《汉冠》,《石初集》卷5页16,《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0986.cn#page/n32

[70](明)佘翔:《送郑谏议之滇南》,《薜荔园诗集》卷3页33,《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3082.cn#page/n68

[71](明)何景明:《昔游篇》,《大复集》卷12页18,《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6551.cn#page/n106

[72](明)姚光虞:《送周国雍守顺庆》,(清)朱彝尊:《明诗综》卷53页29,《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4983.cn#page/n60;(清)康熙编:《御选明诗》卷84页18,《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7044.cn#page/n114;(清)潘德舆著,朱德慈辑校:《养一斋诗话》卷6,中华书局2010年,第97页

[73](明)龚用卿:《赠国王诗》,(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卷1·朝鲜,中华书局1993年,第31页

[74](明)王逢:《钱塘春感六首》,(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甲集前编第4页2,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75](明)石沆:《岁尽二首》,(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丁集第14页84,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76](明)唐顺之:《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丁集第1页27,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77](明)张煌言:《留节翁城同诸公行长至礼诗》,《张苍水诗文集》·年谱(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42种,台湾大通书局,第264页

[78](明)钱谦益:《归舟过严先生祠下留别》,《牧斋有学集》卷3,《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5册·影印清康熙金匮山房刻本,北京出版社,第537页;(清)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狱讼类·钱谦益有学集案,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9页;易宗夔:《新世说》卷8《尤悔》页13,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79](明)钱谦益:《顾与治书房留余小像自题四绝句》,(明)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8,《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5册·影印清康熙金匮山房刻本,北京出版社,第582页;(清)徐珂:《清稗类钞》第3册·狱讼类·钱谦益有学集案,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9页。

 

康熙刻本作“为他还着古衣冠”。

[80](清)洪弃生:《送梁子嘉先生归粤长歌》,《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304种,台湾大通书局,第263页

[81](清)洪弃生:《送许都司母出殡》,《寄鹤斋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304种,台湾大通书局,第358页

[82](清)乾隆:《王陵城》,《御制诗初集》卷35页23,《四库全书荟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8865.cn#page/n96

[83](清)乾隆:《胡萝卜》,《御制诗二集》卷33页16,《四库全书荟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8885.cn#page/n32

[84]高旭:《满江红·东京寓楼偶读岳武穆作,感步原韵》,《高旭集》卷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85](隋)释智永:《登延津百角楼》,吴栻:《南平县志》,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0&index=56

[86](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卷8·衣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87](唐)许浑:《朝台送客有怀》,《全唐诗》卷534,中华书局1999年,第6144-6145页

[88](宋)方有开:《方仙翁祠》,《全宋诗》第4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078页

[89](金)刘昂:《上平西·泰和南征作》,(金)刘祁:《归潜志》卷4,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8页17,《四库全书》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7357.cn#page/n10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71页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