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林

 

 

 

1.2、汉服报道和研究的概述2002年2月“华夏血脉”在网络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当代首次以“汉服”为主题、区别于纯服饰类文献的文章,介绍了汉服的起源、特征和剃发易服历史。2005-2006年间,“水滨少炎”“万壑听松”“溟之幽思”“吴楚隐侠”“曲达”等联合创作《文明的失落与复兴——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传播甚广,该文系统地介绍了汉服消亡的过程、满清灭亡汉服的原因与目的、汉服消亡导致的民族信仰与气质的丧失等。[1]

 

2005年8月,重庆大学张梦玥(溟之幽思)发表《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2],对奠定和推广汉服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张梦玥于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005年9月5日《中国新闻周刊》第243期,以《汉服先锋》、《“华”服之变》、《汉服复兴: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明)、《汉服:向后退,还是向前走》(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发表看法)4篇文章对汉服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节目读报报道了该专题。[3]

 

最迟于2005年10月,一些期刊上开始出现关于汉服的文章,如《装饰》2005年第10期刊登刘芳的《汉族服饰——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先行者》,《民族论坛》2005年第11期发表阚金铃《汉服先锋,不仅仅是勇气》和姚渊《一个族群绵延千秋的记忆——梳理汉服发展史》,此后发表于各类报刊的汉服文章开始层出不穷,相关的介绍、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以下略举数例。

 

2008年1月,中国第一本介绍汉服和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出版。[4]同年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周星教授的《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从人类学角度分析汉服重现的文化现象。[5]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王军《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提出汉服运动的兴起“是在全球化以及中国快速发展语境下的族裔文化认同回归的表现,是在现代背景下的传统转型与传统再造的尝试”,并“涉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6]

 

同年西安美术学院李晰《古代典籍中“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简要梳理了古籍中汉服文化研究概况,《近现代“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总结了近现代有关中国服饰的研究论著中对汉服文化的研究成果。[7]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发表《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较为全面地介绍汉服历史和复兴概况。[8]

 

也是自2010年始,山东大学(鲍怀敏《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2010)、西安美术学院(李晰《汉服论》,2010)、西南大学(周海华《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2011)、山东大学(左娜《“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研究》,2011)陕西师范大学(房媛《汉服运动研究》,2012)等高校研究生纷纷将汉服复兴运动作为其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而对古代服饰进行专门研究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则更是层出不穷,此不赘述。

 

《岁月·醒狮国学》2012年12月号、2013年7月号推出汉服专题,开始大量登载汉服复兴者文章,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2013年8月号推出“打开古人的衣箱”专题,登载方文山《给传统汉服新的生命力》等文章。

 

此外,汉服和汉服运动也开始被文化学者、影视明星、商业精英和政治人物等所关注和接触,如杨澜、唐国强、宋楚瑜、于丹、钱文忠等。

 

但人们对汉服运动常有成见或误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评论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时认为:“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我要问:那把五十几个少数民族放在哪里?”[9]其谬论遭到网友和学者的驳斥[10],此后余秋雨在北大授课时坚持对汉服复兴的上纲上线:

 

“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汉服’,而在于‘必须’。……任何强制都是倒退。‘爱国主义’加上‘专制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汉服,在唐代长安就没有什么人穿了。”[11]

 

2009年张跣发表《“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认为汉服运动“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汉民族的唯我独尊”,进而诬称汉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是“民族意识的退化”和“历史的倒退”。其文针对汉网论坛有较详细的描述,但只依据片面简单的资料而缺乏事实调查,如妄称某人为汉服运动的“精神领袖”,声称“‘汉服’的概念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原本都是不存在的”,等等。[12]

 

关于汉服运动是否是种族主义,自当由汉服复兴这一社会运动本身来表明,而对于汉服概念和汉服存在,则是本文将要重点论证的内容。

 

2008年竺小恩发表《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称“满族服饰文化朝着汉化的道路不断演进,而汉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吸收满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以致满、汉一家,两种文化完全融合后共同创造出更加光华灿烂的服饰文化。”[13]对此,笔者将指出:满清统治者在200年的时间里千方百计、持续不断地禁止服饰汉化,汉服在清代消亡以致于几乎复兴之初无人认识。这是本文的另一个论述重点。

 

 

[1]参考杨娜(兰芷芳兮)主编:《汉服运动大事记2013版》第5章,http://wenku.baidu.com/view/c6aa8e0c4b35eefdc8d333a1.html,2013年10月15日

[2]张梦玥:《汉服略考》,《语文建设通讯》,2005年第3期,http://tieba.baidu.com/f?kz=32776240

 

网友“齊平君”于2006年4月21日创建百度百科“汉服”词条,即使用《汉服略考》例文作为内容,见:http://baike.baidu.com/history/5615。

[3]参考阚金铃:《汉服先锋,不仅仅是勇气》,《民族论坛》2005年第11期

[4]蒋玉秋、王艺璇、陈峰编著:《汉服》,青岛出版社2008年

[5]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开放时代》2008年3期

[6]王军:《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0年01期;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0-91页

[7]李晰:《古代典籍中“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大家》2010年第4期;李晰:《近现代“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时代文学》2010年第1期;李晰:《汉服论》,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8]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812

[9]余秋雨:《为恢复民族尊严就要穿汉服吗》,北京日报,2007年04月16日http://news.sina.com.cn/c/pl/2007-04-16/114812790216.shtml

[10]常梦飞:《余秋雨为何要拿“汉服”说事?》,江南时报,2007年04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7-04/18/content_5991915.htm;云尘子:《余秋雨先生对汉服的认识错在何处?》;信而好古:《就汉服问题驳斥余秋雨》,2007年3月,http://tieba.baidu.com/p/184278254

[11]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第10页

[12]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3]竺小恩:《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