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服运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大家好,今天受邀来做这个讲座,非常荣幸。这也开辟了汉北和华研会两个社团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不过,我讲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也只是我兴汉十年来的所见、所知、所思,希望与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有不妥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说明
先做一个说明,今天的主题是北京汉服运动,所以我尽量不谈全国的事,不谈宏观的思想、理论,不谈微观的个人和汉服活动。既然主谈汉服运动,也不会涉及形制款式,尽量不谈汉服产业与汉服商家。由于本人长年在北京的汉服社团活动并参与建设,所以今天将更侧重于谈社团的发展问题(高校社团我了解不多,就不妄谈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十四岁的汉服运动来说,线上线下的社团(平台)一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推手和舵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可能仍旧如此。此外,区分北京汉服运动的“昨天”与“今天”,我更愿意用2013年作为时间节点,至于原因,一会儿我再详谈。
第一部分:环境恶劣 筚路蓝缕
——北京汉服运动简史
先来讲讲北京汉服运动的历史。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我认为是:环境恶劣、筚路蓝缕。
当然,北京和上海等很多都市一样,开展汉服运动的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名人辈出。说到历史,早在2004年10月,就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汉网网友的聚会。说到地位,作为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不言而喻。说到人物,天涯在小楼、陈小沫、孙异、小丰、杨娜、璇玑等界内元老或名人,都或多或少在北京工作、学习或生活过。就连囧冰,也长期以北京作为其大本营。
早期北京汉服运动的一大特色是难度大、阻力大。第一次汉服活动,就引起了无良媒体“寿衣上街”的报道,这也成为汉服活动引发的第一场官司。此后持续几年的活动,被坏人举报污蔑为反动集会、封建迷信活动等,被媒体刻意歪曲报道,被路人指责为“日本人”,是很常见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北京汉网团队的组织者小丰被请到电视台与李承鹏辩论奥运会该不该使用汉服,几乎所有正面的声音被剪辑,令人欲哭无泪。有一段时间,汉服群里混进了“密探”,鱼龙混杂,为避免那些势力的造谣、恐吓、破坏,小丰只得逐个给可信的人电话通知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我就是在那个时候(2007年七夕),开始参加小丰团队的活动。
随着汉网的几次分裂,汉网小丰团队开始了本地化过程,天汉腊肠团队组织的活动逐渐减少,与小丰这边逐渐融合,在北京把汉服活动做得比较大的,就只剩了小丰这一家。2008年5月百度汉服北京吧的建立,是本地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个时期全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许多老牌地方社团都是这个时间段建立的。
2009年春小丰离京后,北京汉服团队开始了组织化的进程,我们所熟知的“汉服北京”就是这时正式成立的。此后一直到2012年左右,可以说是汉北一家独大的时期。只此一家,也就决定了这是北京同袍共同的组织,来京、在京的同袍找组织只能找它(而且当时的校园社团还没有普遍发展起来),别无选择。
一家独大,有利也有弊,有甜更有苦。北京这么大,来自不同阶层、持有不同立场、带着不同目的的各类同道都来投靠,汉北在人数和影响力的快速扩张中,不可避免地良莠不齐、心气不一。当时的汉北在立场上选择包容、中庸、不争论,在管理上采取小组制、选举制,实施复杂严格的入会标准,现在看来也是必然的选择。这种发展策略的好处是,团结面广、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同时也包容了虚无主义、娱乐化倾向、复古泥古观念、小帮派意识等等,埋下了一些不好的种子。
第二部分:高速发展 喜忧参半
——北京汉服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现实情况
接下来我们说说北京汉服的现实情况。如果也用八个字概括,我认为是高速发展、喜忧参半。
2013年前后,是全国汉服运动的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活动(西塘汉服文化周和中华礼乐大会),而且一出就是俩。汉服北京通过全国性活动的平台展现了实力和魅力,可以说是名声大噪,汉北的管理模式、活动形式也引起一些社团效仿。同时期,北京的社团多元化加速,华研会、墨舞天下等社团也是在这个时间陆续出现或趋于活跃的。也是在此时,汉北繁荣中的隐患日渐显现,开始进入矛盾问题多发期尖锐期。一家独大“破局”,北京同袍共同的大家庭不复存在。形成这个局面,原因很多,有历史积累,有个人原因,也有一些人的现实利益考量,但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汉服在北京在全国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袍多了,起社容易了,社团骨干们的利益诉求多元了,各方势力在一个屋檐下抱团取暖没有现实必要了。
况且,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国际都市,比一般城市地方大、人口多自不必说了,更关键的是社会分工更为精细、社会分层更为复杂、阶层界限更难逾越,人们的“脑子”非常多元且差异巨大。所以,汉服一旦兴起,社团多元化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是有深刻的社会基础的。近几年社团内部小团体小群组“出走单干”的现象比较多,也是符合这个社会基础和发展趋势的。未来的北京汉服界,社团很可能进一步多元化,汉北、华研会这类大型社团“下蛋”、被“割肉”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机遇与挑战
说完社团发展的现实情况,我来分析一下目前北京汉服运动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和利好的角度来看,经过我们十几年的努力,汉服的春天终于来到了北京,总体局面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质的变化。北京的汉服产业迅速发展,社会的认可度普及度大为提高,同袍数量激增,大多数大学和部分中学都有了汉服社,政府、媒体、商业力量开始声援支持或参与介入。特别是今年初中央关于支持传统文化的文件公布后,更加速了上述趋势。
说到挑战和危机,也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忧虑。在我看来,也是在全国具有一定共性的普遍问题。即:衣服远快于思想,商业远快于公益(我用这个“远”字,是为了说明,这个现象过去就存在,但现在更严重了,思想和公益恐怕是已经“远远”落后了)。和十年前同袍激情满怀、找组织的情形大为不同,现在的同袍有很大一部分,喜欢的是“野生”,是“圈地自萌”(当然,这和一些汉服社团自身比较混乱、口碑不好关系也很大)。更有甚者,不去研习汉文化,不去深究汉服运动思想源流,不参加汉服组织,也不持有任何为汉服复兴努力或奉献的意识(我概括为“四不”)。今天我在“说给汉服”上又一次看到有投稿人说,我就是只喜欢汉服,它就是一件衣服,承担不了民族大义和文化复兴之类。我看了一下评论,支持和反对者居然达到了10:1,这个数据是多么可怕!如果这个比例在北京适用,那就是说如果反对上述观点的同袍有一千人(这个数可能与汉北华研会两社所联络的同袍总数比较接近),那么支持这个观点的汉服人群可能有一万人。再以后,出现以“四不”为宗旨的所谓汉服社团,真的不足为怪。
再有就是汉服相关商业的发展可能对公益形成冲击。同袍自营的汉服产业,一般还能对汉服普及的公益事业有所支持和推动。而外来商业资本的介入,在给汉服产业带来资金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争夺对汉服概念、对汉服运动理念的解释权,对现有的汉服界、汉服社团形成干扰、解构,使我们边缘化。这个问题比较宏大,一些业内前辈近年来也多次讲过,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部分:不忘初心 团结合作
——北京汉服社团的未来之路
我们不仅应该对当前的形势和趋势有清晰又清醒的认识(第二部分已述),也应立足北京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准在这里开展汉服运动的优势与劣势。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政治方面
北京是中央政府、中央媒体及很多名企总部、文艺学术各界的名人名院的所在地。优势很明显,那就是很容易搞出大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劣势也很让人头疼,治安管控比全国绝大部分地方要严格,我们的汉服活动动静稍大,即使是完全正能量的言行,也经常被制止或干预。北京的社会组织政策也几乎是全国最严的,目前还没有哪个汉服社团在北京彻底地实现民政登记。
插一句,这些年来,北京同袍在中国的政治、知识、传媒等各界精英面前展现了良好形象,为争取高层对汉服运动的支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居功甚伟。汉服运动有当下这个好局面,是包括北京同袍在内的全国全球同袍共同努力争来的,而不是其他的谁谁赐予的。
人才方面
北京的人力特别是智力资源还是比较富集的,对在京社团骨干层领导层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保障。同时,北京的一个特点是,我们同袍们可利用的资源不少,但真正有掌控权的“说了算”的资源却很少(因为北漂和纯土著掌控的资源少)。而我们组织中的北漂和外地学生党很多,经常是刚刚培养起来,就不得不离京了。即使在京生活,总体的工作和生存压力比其他城市还是挺大的,能拿出很多时间精力做事的并不多。
文化底蕴方面
北京可能是文化场所最密集的城市,同时民风(特别是纯土著)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