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排斥汉服、不代表就真的排斥汉文化或者汉民族。父母禁止你穿汉服,和满清当年禁止汉人穿汉服,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回事。

父母就是再反对,也绝不会像满清那样命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父母反对穿汉服,并不是以要灭绝汉服文化为目的进行的。毕竟父母对待汉文化不存在仇恨,有的只是陌生罢了,在他们眼里,汉服就等于古装,是早就被时代抛弃的事物。

我最经常看到的同袍,在吐槽父母不让自己穿汉服时,用来描述汉服的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极为政治不正确的词有“奇装异服”“异类、怪胎”等等,总之就是极度凸显汉服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

其实同袍们在听到这些词的时候不必那么快的就把它理解为上升到对汉族文化的排斥上,因为毕竟我们要记得,在父母这个年纪的人如果见到一个他们成长环境中从未接触到的事物,引起一些反感是不足为奇的。

而汉服又是穿在身上的衣服,而且往往穿一件汉服还会配套的配备好妆发、配饰,所以给人的视觉冲击比较明显,所以也容易在诸多新鲜事物中成为最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那个。

在60后、70后父母年轻时候成长的年代,老百姓物质贫乏、精神空白。首先人们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是相同制式的上衣裤子,颜色就是蓝白灰,可能连性别都不用区分;再者,这几代人成长的环境还是极度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服从的。这样的环境中长期下来,人就会时刻被一种脱离集体的恐惧支配着,导致任何事都会不自觉的像平均值靠拢。

80、90年代虽然没有汉服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那个年代拍摄的外国人来中国的照片。那种国人集体围观一个外国脸的场面,就依稀可以类比一下早几年汉服运动刚兴起的时候路人对汉服的围观。

所以可能在父母眼里穿汉服就是和那个外国人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异类”,只不过外国人是地域和国籍意义上的“异”,而汉服是时间和文化意义上的“异”。

第二也想说明的是,“父母不让穿汉服”和“与父母发生矛盾隔阂”是互为因果关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箭头。

可能是处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时期,本来同袍和父母就存在很多互相不能理解、无法容忍的地方,平时又缺乏沟通,但是因为矛盾较小或者双方都在忙于工作和学习等等原因而暂时压抑下去了。而汉服作为一个对人视觉冲击比较强的事物,就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点燃这个矛盾。不是汉服还可以是lo装、水手服,总之就是父母认为可以归类到“奇装异服”类就是了。

所以说看起来好像是汉服引发了同袍和父母之间的强烈矛盾,实际上双方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早已存在缺乏沟通理解的问题,“积怨”已久没有途径发泄,而汉服正好撞上了这个枪口。

如果不是汉服,冲突的爆发还可能是处于别的引爆点,早恋、打游戏、成绩不佳等等,只不过这些原因都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成为青春期必经的“成长的烦恼”来看待,见怪不怪,而当冲突的对象成为汉服这个新鲜事物的时候,就盲目认定为是汉服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谐。

要明白的一件事情是,全天下可能只有父母会因为你穿汉服而骂你,因为你只有对父母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他们愿意不惜牺牲和你一时的融洽关系而为你的长远利益作考虑。旁人和你不是利益相关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亲非故”,他们如果不待见汉服,也只会在背后笑你是“那个穿古装的傻逼”,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嘲讽一番,绝不会像父母那样不计后果地、哪怕明知道会跟你产生强烈冲突也要阻止你穿汉服。会因为穿汉服而被骂,这说明你被关注着,被爱着。有句话叫关心则乱,一切事出皆有因。

“汉服好看、想穿漂亮衣服”因为这个理由而接触汉服其实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人皆有爱美之心,被汉服的外表吸引并不意味着就比被汉服的内涵吸引低出一等。

所以,当你终于穿上心心念念已久的漂亮衣服,期待别人的赞美的时候,而最先等来的却是嘲讽、排斥甚至责骂,对谁来讲都不会容易接受的,何况来自于自己最亲的人。

有句经常听到的话是这么讲的:“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似乎一言以蔽之,不为人父母限制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其实不然,自己生养孩子之所以会被很多人当作人生态度转变的一个重大分水岭,主要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可以帮一个人把一些无法通过一般常见的信息获取途径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主观认知,亲身体验确实能够获得很多无法通过读书或者别人的说教而获得的信息。这就是我为什么认可“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古话成立所具备的合理性的原因。

然而,“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对一个人的改变也是有限度的,态度和立场的适当转换并不意味着信仰和价值观的彻底叛变。如果生养个孩子就能让一个人彻底赞同自己父母的全部价值观,那么可能历史的车轮前进速度会更猛烈。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原则是亘古不变的,如果一个人坚持的某个信条前肯而后否,前拥戴而后非之,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还是有私心的。

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不是说恶龙不应该被阻止,而是说你最初屠龙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救万民于水火,还是贪念它脚底下踩的金银财宝?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古往今来我们华夏民族的先贤们依照这条原则捍卫信仰的例子太多了。

大名鼎鼎的明末爱国抗清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有一个投靠了满清政府的父亲,郑芝龙。1646年,郑芝龙带着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北上投靠了满清政权,郑成功无奈之下只带领了小部分士兵出走。

历史证明,郑成功的选择是正确的。且不说他成为南明以后坚持抗清的最有效的力量,就拿他父亲自己的错误决定来讲,投敌叛国不仅没有给他和其他几个儿子带来高官厚禄,反而遭遇了满清背信弃义,攻打了郑家的故乡闽南,郑成功的母亲也在那场战乱之中自缢身亡。

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连他的敌人都会尊重他。后来满清天下已定,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满清王朝反而开始嘉奖起当年那些明朝遗民来。康熙皇帝甚至为郑成功写了一副对联这样高度评价他:“四镇多易心,二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真正的英雄,敢于在关键的时刻做出艰难的选择。从道还是从君,从义还是从父,翻阅历史,我们便有了自己的答案。

汉服运动时至今日也十六年了,不少资格老的同袍前辈们如今也为人父母,年龄在个位数的汉二代们越来越多。我相信这些目前已经为人父母的同袍在最初的那几年穿汉服上街也没少被路人白眼、被亲友排斥、甚至被父母责骂,然而他们也没有动摇,时间证明了他们的决心。

有一位大诗人KHalil Gibran曾经做过这样一首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诗的大意就是说,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真实而独特的自我,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

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一句话: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 You may strive to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tarries with yesterday. 一个人能限制住的是肉体,关不住的是灵魂。

尔能毁我身上衣,不能绝我复汉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是不赞同因为穿不穿汉服而和父母发生冲突呢?因为,一件事情正确与否只是一方面,而你如何把它传达出去,又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方面。

我们复兴汉服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仅仅是在复原一件漂亮衣服,更重要的是传承汉服背后的精神和文化,让孔孟之道不绝、华夏道统不息。

如果因为穿不穿汉服的问题而导致同袍和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怨恨起父母,严重影响了家庭感情,这就与汉服运动的初心背道而驰了。我相信不论是21世纪初那些酝酿复兴汉服的汉本位前辈、还是明末清初誓死捍卫衣冠制度的民族英雄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有一个社会运动要求你和自己的血亲断绝关系、划清界限为代价来证明你对该组织的忠心的话,那这样的组织,你能有多远就躲多远吧。因为亲情乃是基本的人伦底线,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还没有什么理想高尚到能让一个以斩断人伦为代价去追求的。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断章取义的引用孟子“三不孝”中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眼中的第一不孝却少有人提及。

实际上,孟子认为的第一不孝乃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也就是说,明明父母有大是大非上的错误认识,你还一味顺着他们、阿意逢迎,表面上虽然使父母时刻和颜悦色、心情愉悦,但是却眼看着父母陷入不义、不做任何努力去规劝、去挽回,这就是孟子眼中的不孝第一。

所以,不知道汉服背后的意义固然是父母的无知,但是一遍都不愿意解释的话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也不必像满清编纂的《弟子规》那样不问是非、不论曲直,一切以哄父母开心为标准。毕竟,21世纪的汉服运动也为正本清源而来,除尽那愚忠愚孝的残留。

在【父母不准穿汉服】这件事情上,看似是两代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不同造成的冲突,实际上乃是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大陆,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也就是说所有目前年过六旬的老人,几乎都是毛和共产主义的狂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