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服一直是中国主流服装

汉语、汉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国学”称之为“汉学”,不是仅仅指“汉朝之学”,我们的汉语、汉字也不仅仅指汉朝的语言文字。

二、“凸显特色”不如“凸显传统”

某些设计师要设计有“中国元素”的服饰作为奥运礼服。我们认为不妥。与其“凸显中国的特色”,不如“凸显中国传统”。中国的服饰礼仪传统,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如果要“凸显特色”,这就是最大的“特色”。

“传统”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传统”,是由中国的过去传到现在,又要从现在传到未来的那种统贯中国始终的“统”。因此,仅有“中国元素”不足以体现“传统”。我们无法用所谓的“中国元素”拼凑出“传统服饰”,就像无法嫁接出一种融合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兰花、月季等花卉的植物作为国花一样。因此,展现给世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佳选择。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山装、旗袍、西服、“唐装”都不能足以体现这一点。

“设计——礼服”,这是把时装与礼服混同起来了。时装可以设计,而且必须要设计,因为它是随时变化、追求个性的;而礼服——比如,我们提倡的广义汉服中的“深衣”却不能设计,它的内涵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所以,它也不需要设计,只需要考证清楚加以制作,否则,不可能达到“还给世界五千年”的理想效果。

当前的服装设计专家一般侧重于时装知识,对“礼仪之邦”的礼制大多不清楚,对“华夏文化”的“经典”不清楚。有位专家所设计出来的礼服,竟然是“左衽”,就可见一斑。连《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都不知道。他怎么去“设计”能体现传统的“礼服”出来?结果恐怕是令人失望的,相信难以得到民意的支持,稍有失误,反而会给奥运会的服饰礼仪留下无法消除的遗憾。

三、不要空谈“民族性”与“国际化”

关于礼仪服饰,有人提出要把“民族性”和“国际化”相结合。貌似有道理,其实不然。男女都是人,首先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不男不女不能叫做“人化”;同样道理,中国与外国都是国,中国要像中国,各国要像各国,不中不西的中国绝对不能叫做“国际化”。刻意去迎合外国人的欣赏品味,把自己打扮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有必要吗?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形象如此不自尊自信。

即使要“结合”,也不需要有意结合。在参加竞赛的时候,运动员身穿的是运动装,这是国际化的体现;奥运会发源于西方,如今在中国举行,而不是各自在自己的国家举行,也是国际化的体现。在运动场外,外国朋友见到的当今中国形象——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满街流行的西服牛仔,宛然“美国第二”,又何尝不是国际化?我们身穿华夏传统服装,所体现出来的是自尊自信、热情好客,而不是自高自大、骄横跋扈,因此,这与国际化没有什么冲突。多元的世界,由每一个健全的“一元”构成,国际化更需要健全、弘扬我们“这一元”,而不是把我们“这一元”丢掉!

四、深衣是历代相传的礼仪服饰,和服、韩服源自中国

深衣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有一篇专门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深衣》,这就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深衣一直流传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有《深衣考》,清人江永有《深衣考误》,因此,深衣在满清虽然在生活中暂时不见了,却并非失传了。就在五四运动之后,章太炎、钱玄同先生还曾经穿过深衣。现在,很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夏同胞,也在身穿深衣与汉服举行着活动,还有平时生活中也穿着汉服的,其中体现着深衣与汉服的强大生命力。

有人担心,深衣与汉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这是多余的担心。当前,因为深衣与汉服已经被迫中断了三百多年,平时就了解汉服的人就不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点,QQ腾讯中支持率达83、44%,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79、0%,搜狐中支持率为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63、0%。这些数字体现着民意,值得我们重视。

有人说,穿上深衣与汉服会被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更是多余的担心。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是从“汉服”演变而成的,其中体现出来的是东亚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只能说和服、韩服像汉服,而不能说汉服像和服、韩服。谁会说某人的父母像他们的儿女?哪个父母会因为长得像儿女就羞于见人呢?因此,这样的担心,不仅多余,而且可笑。

五、用深衣和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

有一些不支持汉服的朋友认为,只要一提“汉服”这个词,就成了“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这是极大的误解。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深衣正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礼服。汉服则是汉民族的形象视觉系统。

我们把深衣从广义的汉服之中凸显出来,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们的误解。首先,因为深衣是产生并确立在56民族产生之前的服装,把它作为由56民族构成的代表国家形象的服装,与“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无丝毫关系,恰恰相反,这只能有利于56民族的团结。其次,我们沿用“深衣”这个传统的称谓,就像“纱丽”、“奥黛”、“和服”一样,不直接用族群的名称来命名,这样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稳固。其三,56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没有一种象征这个整体的代表服饰,就像我们出国的时候、在联合国的时候,不能说56民族各自都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最后,炎黄子孙并非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提倡“汉服”,能说就是“大 汉 族 主 义”吗?更不能!首先,我们不能说采用“汉语”、“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不能说是“大 汉 族 主 义”;把56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广义的“汉服”中的“深衣”作为中国的代表服装更不是“大 汉 族 主 义”。其次,当前中国的56民族中,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尊重他们的服装,不需要我们再去倡议。因为惟独汉族还没有,所以我们倡议把“汉服”作为汉族的代表服装,也与“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其三,在56民族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3%,这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如果汉族穿着西服,那么,56民族站在一起的时候,像外国人一样,这很不和谐。其四,华夏文化经典中向来提倡的是,各个民族首先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同时各民族之间又互相尊重,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

六、复兴不是复古,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有人说复兴汉服,就是主张复古,这是一种误解。不管人类想怎样,时间的脚步却是一直向前行的。我们也不可能、也不想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时代去。华夏文化能够流传上下五千年而不断,成为世界上的唯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历来坚持“华夏文化传统”。我们只能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继续走下去,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也许我们因为外来原因一时偏离了华夏文化的正道,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能尽快地回归正道,那么,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当前,全国上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与行动越来越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党和国家的政策。

有人说,仅仅靠穿上汉服就能复兴华夏文化吗?当然不是。华夏复兴,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是长期的过程,服饰礼仪的复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的时候,这个事情便是当务之急,因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契机,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穿上汉服,当然不一定就能使华夏文化复兴起来,但是,不穿汉服,也不能复兴得更快。形式与内容本来是不可分的,形式却也可以促进内容。华夏复兴,少不了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不可能没有承载它的形式。有人说“承继传统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这是把内容与形式割裂了。牛羊之心有牛羊之表,人心也有人之表。《论语》中说过,如果虎皮和羊皮没有毛色的不同,也就无法区别虎皮和羊皮了。

七、礼服和常服不能混淆,汉服不是演戏作秀

很多人反对汉服的理由之一是,看到深衣、汉服的宽袍大袖,觉得不方便、不实用,这是将礼服与日常服装混同起来了。我们要问一句:当今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