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运动装、喇叭裤、牛仔裤、高跟鞋……跟进世界流行时尚已然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深入到许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青睐传统民族服装汉服,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礼仪的热忱。
“90后”“00后”青睐古典汉服
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没想到汉服这么美!”“90后”女生龙佳言在看到一群身着汉服女生大方走在长沙街头之后,发出了如此感叹。回到家,她便开始研究汉服文化,并自己动手制作汉服。从古书中学习汉服的式样,然后奔走布料市场,自己裁剪,来设计“更时髦”“有现代元素”的汉服。经常穿着自己“作品”外出的她感觉特别自豪,也由此结识了很多热爱汉服的小伙伴们。凭着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龙佳言如今不仅是长沙汉服圈小有名气的达人,还在天心区南湖路创业开起汉服工作室。
“其实汉服的制作是有很多讲究的。如衣服背面有一条笔直的接缝,代表做人要正直。汉服的衣袖是很长的,要回袖过肘,体现汉族雍容华贵、庄重的审美。最有代表的是深衣,是汉服中很庄重的礼服性款式。深衣的下摆必须由12片组成,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代表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也代表‘天人合一’的理念。”龙佳言说。
这些多为“90后”“00后”的汉服爱好者说,他们总是喜欢在传统节日举办汉服活动,身着汉服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感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比如七夕乞巧节,又名女儿节,是女孩们当主角的节日,穿上美丽的汉服拜织女祈求美好姻缘,比赛看谁更心灵手巧……
活动热衷人陈佳鑫介绍,他们开展“穿汉服、行古礼、过传统节日”一系列活动,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感受汉服之美,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自从我穿上了汉服,便会不自觉地脊背挺拔,不卑不亢,整个人都中正平和,从容不迫。我从汉服活动里找到了归属感,也找回了华夏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当下,汉服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年轻人的盲从心理,让当代的年轻人学会更加独立冷静的思考。”
现代的古典身影 礼仪之邦的风范
文书是南充安汉汉服社的社长,这个20多岁的小女子身着汉服时有一种难得的古典美,让人陡然生出穿越之感。未及交谈,文书开始纳茶、洗茶、烫杯、洒茶,一整套行云流水般做下来,看得人也安静了许多。两年前加入南充安汉汉服社后,文书先后参加了各种汉服推广活动,自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尴尬。“每次着汉服出去都会被人注目,遭遇不解甚至鄙视的眼神也是常有的,还有人直接问‘你是不是日本人?在文书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女孩穿汉服上街,结果被一群年轻人当成穿的是日本和服,硬逼着女孩脱下。
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陌生到这种地步,这也是文书这些汉服倡导者们大力推广汉服、宣传汉服的原因之一。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是汉服社推广汉服最直接的理由,但却不是最终的目的。他们需要一种最能吸引人的载体来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继而关注、学习、躬行。而服装作为最直接、具体的识别标志自然成了首选。
据了解,汉服“复兴者”对汉服的年代的定义是:汉服是指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数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代之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人们所穿着的服装。“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16个字,概括了汉服的特点。“日本人有和服、韩国人有韩服,印度人有纱丽,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服装却没人穿?”这种疑问成为包括文书在内几乎所有汉服拥趸们想要解答的并正在力图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南充很多地方,留下了这些美丽女子们身着汉服的倩影。文书在网上传了很多南充安汉汉服社的活动图片:或身着唐朝盛行的高腰褥裙与同样身着汉服的女伴在山林间嬉戏,或身着明朝盛行的袄裙燃放焰火,或着曲裾于茶室演绎茶道,亦庄亦谐,或幽怨或端庄,尽显女性之美。
文书说,汉服不过是一个载体,但只要穿上汉服就会让人安静,尤其是与汉服相关的有一整套传统礼仪,一番学习演绎,人的举手投足,说话走路,自然而然就有了礼仪之邦的风范。
找寻传统文化 在争议中前行
教文书古琴和茶道的师傅屈嘉阳有一个琴社,南充的汉服拥趸们常在琴社聚会。“汉服其实就是华夏衣冠,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合起来才是华夏。推广汉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找寻传统文化。”在屈嘉阳看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注重健身,也注重“健心”,着汉服、习茶道、学太极,都需要人静下心来,体会蕴藏在这些仪式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达到修身养性,丰富内心的目的。西华师大美术学院李东风教授对此有着更深的认识。据他介绍,目前,除了市区有汉服爱好者外,阆中等地也有不少汉服的拥趸,一些学校的成人礼也开始穿着汉服举行。
“倡导着汉服,并为之宣传推广的多是青年人,这样的行为也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李东风举了个浅显的例子,“大家都说自己是中国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说中国话就是中国人吗?日本人、韩国人在中国留学或者定居也说中国话,也是黄皮肤、黑眼睛,能称作中国人吗?”“真正的中国人是身上和内心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青年人身着汉服宣传汉服文化,看起来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表现的正是青年一代对于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的焦虑。”李东风说。
找寻失落的文明 复兴汉服并非复古
汉服并非汉朝的服饰,它是华夏民族服饰的统称。汉服分为官服和民服两大类,从款式上看,可以简单地分为裙裳式、深衣式、长衫式、褙子式,而右衽、广袖则是汉服最大的特点。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一件衣服。它是以华夏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
汉服不仅是汉文化的体现,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上衣、下裳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应四时之序。
对于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服饰文化如同历史一样历经了沧桑巨变。几千年的发展,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古时汉服之美,我们尚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未来汉服会多美,则需要新一轮复兴开发,才有可能让人领会。
不仅仅是南充,如今国内多个城市甚至外籍华人中都出现了“汉服”的拥趸。他们对汉服复兴的热衷,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想想韩国将端午申遗,日本和服、茶道源自中国却成为日本国粹;再反思为何汉服早在300多年前就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于如今绝大多数中国汉族人并不知道这种服装就是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就连种种展现“中华文明”的场合,也难以见到汉服踪影,我们就不得不钦佩这些有着“汉服”情结的“汉迷们”。
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鲜亮名片,它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特征。我们看韩剧、看日剧,但凡重大典礼,人们身着色泽鲜亮,面料华贵的韩服、和服,立刻就能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和民族情结。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中国人,作为汉族人,我们的衣橱里,时装西装牛仔裤超短裙什么都有,就是少有唐装旗袍,更没有汉服。
据《左传》描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重礼仪重服饰由此可窥一斑。随手翻阅古典文集,更有“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等等关于华美服饰的描写,绫罗冠带,衣袂飘飘,汉服之美,尽在其中。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重新发掘并传播汉服之美,也颇具一定的文化教义。复兴汉服并非复古,更不是无聊。找寻汉服美丽的过程,其实也是找寻我们失落的服饰文明的过程。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