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华夏民族由极盛直至腐败被排除到政治中心之外,其中纷杂,上至君王,下至走卒,难以篇幅所能道完。

【“明朝”那些事儿】仅仅带领大家小小地了解一下明制服饰的部分魅力!

明代服饰集汉、唐、明三代服饰特色,进一步强化了“十字形”的平面结构,袍、衣、袄均为整幅料子对合,成“一剪法”。由出土文物可见,尽管明出现了下摆开衩加缝补角、下裳褶裥等形制上的改良,但是其基本结构依旧继承唐、宋。

鉴于经常有同学问起形制和版型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先做一下区分。形制是指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结构,只分对错。最严谨的形制参考普遍被认为是出土文物,所以朝代墓的发掘和各府藏文物的展出常常是同袍们最关注的事。而版型则是在对的形制的前提下,依据放量和剪裁方式而变动的成衣样式,版型没有对错,只分好坏,虽然不能说一个差的版型是错误的但其上身效果往往视觉效果不美观,合身度也待商榷。

(图源:梅雪无名)

接下来我们就将对明形制的汉服做简单的介绍,鉴于篇幅不宜过长,本篇将会着重介绍明女子日常便服。明女子基本穿搭层次原则上是长衣配长外套,短衣配短外套,过膝则为长。上衣,第一层为汗衫,然后是衫或袄(“单衣为衫,夹衣为袄”),最后就是披风或比甲。下着第一层则是裈,第二层是袴,最后就是裙。

明白了基本穿搭后,具体服饰形制以及相关的历史墓穴知识将开始呈现给大家!

明代袄衫主要分为大襟与对襟,领则主要分为直领、圆领与竖领(又称立领),方领数量比较少,琵琶袖为明制衣服中常见袖型

女子搭配于明初,多为直领对襟衫/袄加马面裙的搭配,外搭比甲,披袄,披风等。明初文物中比较有特点的比如这套永乐年间的钱氏墓出土的窄裙门素纱马面裙及明制对穿交等。

明中期则是直领大襟短衫/袄加马面裙。明嘉靖年间,开始圆领衫/袄搭配马面裙。长袄通裁开衩,腋下没有辟积。圆领袍长度应当垂到足面,不露/微露裙襕。嘉靖初期直领大襟衫/袄加马面裙,其中衣衫逐渐变大,流行大袖,袖型则偏圆。

(明暗绿地织金纱云肩翔凤短衫 《济宁文物珍品》文物出版社)

(圆领大襟短袄)

万历年间,出现竖领长衫/袄搭配马面裙,至崇祯,长衫/袄外搭披风开始流行。披风在明代是女子便服,直至清才礼服化,但仍以通袖回肘为佳。

(明暗云纹白罗长衫 立领 山东博物馆《孔府旧藏服饰》图册)

(孔府花鸟纹披风 直领对襟)

之后,则有比甲、披袄出现。比甲或称背心,可为圆领、方领、直领、对襟,无袖或短袖,衣身两侧开衩。披袄,可为圆领、方领、直领、对襟,上衣两侧开衩,为冬季御寒衣物。

马面裙为两片裙身分离、群头共腰的结构,目前认为其来源于宋代两片裙。其中以织或者绣表现出的则称为“襕裙”。马面裙的褶分为喇叭褶(梯形褶)和平行褶,喇叭褶多数搭配宽裙门,平行褶则搭配窄裙门,不过,这也不是一定的规则,仅仅是通常情况,文物中也有例外。目前出土文物中裙门最窄的是钱樟夫妇墓中的百褶马面裙,裙门仅有五公分。

可能有同学会对马面的名称产生兴趣,这个名字并非牛头马面的马面,而是来源于一种叫马面/台城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古代城墙体系中一种防御结构,或因马面裙的结构很像建筑马面结构中,突出城墙外的矩形墩台设计。

除此之外,还有明满褶裙,即两片裙身分离,裙头共腰,每片裙片打满褶子的一种裙。如下图中所示的定陵墓黄素绢裙。

最后大家有没有学习到关于明朝服饰的知识呢?

来源 | 瑞金汉服 冷月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