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近年来文博界的网红帝王,宋徽宗的风头似乎有逐渐盖过乾隆皇帝的趋势。

宋徽宗画像

抛开治国理政的能力不论,能书善画且留下许多精品之作的宋徽宗,的确更符合大众对一名文艺帝王的想象。

宋徽宗《秾芳诗帖》(局部)

文人笔记在谈到宋徽宗的艺术成就时,也不吝溢美之词:

“圣鉴周悉,笔墨天成,妙体无形,兼备六法,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无史莫能也。”

——邓椿《画继》 “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态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陶宗仪《书史会要》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故宫博物院藏

但成就这么一个帝王艺术家,却对另一位甚至不能被称为“皇帝”的艺术型君主大为倾心,到了事事模仿的程度。这位让赵佶深深迷恋的君主就是——李煜。

清人绘李煜画像

南唐国主李煜,出生于南唐建国当年(公元937年)的七月初七。也许是生在这个特殊日子的缘故,长大后的李煜仪表堂堂,举止风流潇洒,性格温柔敦厚,就像一个纤尘不染的神仙。

“广颡隆准,风神洒落,居然有尘外意。”

——《钓矶立谈》

彼时,南唐的国力尚属强盛,李煜的前半生也就洋溢着快乐与美满:

身份高贵的皇子,在安宁祥和的宫廷中读书习字、作诗填词。他的文学艺术修养在此时奠定,日后在诗词、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得以展现,正是厚积薄发。

李煜的书法被称为“金错刀”,传说《江行初雪图》上的这一行字是李煜亲笔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煜娶南唐大臣周宗的长女为妻,也就是后来的大周后。大周后通晓历史,喜爱音乐,尤其擅长琵琶。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

电视剧《情剑山河》,演员何晴饰演大周后

然而,幸福的生活之下隐藏着危机。在李煜之父、南唐中主李璟的错误指挥下,南唐连年用兵失利,被迫向北方的后周割地纳贡。等到李煜24岁即位那年,迎接他的已经是一个国力日益下降、财政捉襟见肘的南唐。相反,北方的北宋正蒸蒸日上,对南唐虎视眈眈。

南唐疆域(公元954年,图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让一个二十多岁、从小洋溢着文艺气息的青年去应付这样复杂的局势,除非是奇才天纵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否则,国破家亡的结局几乎注定。

而李煜终究没能摆脱亡国之君的悲惨命运。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次年,李煜被押往汴京,开始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也是作为囚徒的岁月。

公元978年七月初八,刚过完41岁生日的李煜在汴京去世。传说李煜在生日party上命乐伎奏乐,自己演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那阕《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大怒,认为李煜贼心不死,便赐牵机药将其毒死。

由于南唐亡国和历代的战乱,李煜的书画作品和艺术品收藏几乎已经流失殆尽,但我们仍然可以凭借离南唐较近的北宋人记载和一些实物证据,窥见李煜在艺术领域的高超成就。

而传承李煜艺术思想、传承南唐文化风尚的头号粉丝,当属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对李煜和南唐的态度,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口嫌体正直。

他在纸面上,以《韩熙载夜宴图》为由头,大言不惭地批评南唐不是正统、君臣之间缺乏信任、干的事情都不地道:

《宣和画谱》评《韩熙载夜宴图》:“李氏虽僭伪一方,亦复有君臣上下矣,至于写臣下私亵以观……已自失体,又何必令传于世哉?”

但从行动上来看,又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南唐+李煜铁粉,什么东西都要追求同款。

李煜与赵佶两人缺乏治国才能、导致国破家亡、惨死异乡的同款命运就不说了,来看看艺术上:

李煜搞皇家收藏,赵佶也搞皇家收藏。

李煜自创“金错刀书”,赵佶就自创“瘦金书”。

南唐内府装裱书画,有十分独特的形式:画卷上有“内殿图书”“内合同印”“建业文房之宝”“集贤殿书院印”等印章;装裱书画的材料常常采用绫、锦;写有画作名字的题签常用黄纸……

扣章,用绫、锦装裱,黄色题签……怎么这么熟悉呢?再发展发展,不就是北宋内府书画的“宣和装”么!

而更重要、对中国书画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这一对儿偶像与粉丝,开创并发展了诗、书、画“三艺”结合在一件作品上的创作习惯,被北宋以及之后历朝历代的画家效仿。

李煜喜欢在绘画上题字,比如《江行初雪图》上“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的题字,传说就是李煜亲笔。据北宋的郭若虚记载,他还曾在卫贤的《春江钓叟图》上题写自己作的两首《渔父》词。

阆苑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鳞,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

虽然李煜这个把诗书画结合在一起的习惯,有很多北宋文人都模仿过,也探讨过李煜这一行为的意义,比如苏轼和米芾。

但若论学习爱豆最为勤力,在自己的画作和自己收藏的画作上洋洋洒洒写诗记事,对后代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可能还要数宋徽宗赵佶。

为什么要在一幅绘画作品上写字题诗呢?简单地来说,是因为人们想让它的表现力更为强大。一幅精工的花鸟画,从造型上来看已经无可挑剔,那么艺术家还可以做些什么,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能够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呢?

当然是加入书法。

赵佶《五色鹦鹉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书法向观众传递美感的方式至少有两种。第一种依靠字形,表达书法本身的美;第二种靠文字内容,表现的是思想之美。因此,在画中加上一些书法,尤其是写一些含义丰富、没有固定解读角度的诗文,能够使观众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诗、书、画三艺,如果能够完美结合,就可以使一幅作品在艺术表现和美学价值上臻于圆满,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之一。而把这样的绘画美学理想表现出来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李后主,最早的实物遗存正是宋徽宗的御题花鸟画。

赵佶《腊梅山禽图》,可以说是最早表现“三艺结合”的一幅作品

这两位生活在南唐、北宋,时代相隔一百多年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里不会有这么多艰深的理论,可能只是单纯地看着舒服、写得高兴。

或许,李后主看着自己的题画诗,会有一点陶醉,觉得自己做了一点微小但前无古人的工作。

或许,赵佶看着自己的题画诗,除了陶醉,还有一丢丢向偶像致敬成功的感动。

但他们可能不会想到,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两个人开创并发展的这一传统,正在被他们身后的无数画家遵循。

参考资料:

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

陈葆真:宋徽宗绘画的美学特质——兼论其渊源和影响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