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曾有人,一个包袱、一把油纸伞,细软缠系在身,独自浪迹天涯。在当今这个满是手提包、购物袋、行李箱的世界里,已经鲜少会有人再使用百纳包袱来包裹物品,曾经这美好的包袱布更是难以寻觅。

敦煌莫高窟北区B222窟丝绸百纳

第一次看到“百衲织物”这个词的时候,对其中的“衲”字不太明白,想着难不成和“纳鞋底”的“纳”是同一个意思么?

原来还真是差不多意思,“百衲织物”顾名思义,“百”为量词,比喻很多,“衲”意为补缀。百衲是指把零碎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构图集合而成一套完整的东西,是一种实用兼具欣赏性的工艺。

对于这种工艺有很多种说法,例如: 百家衣、百结衣、百衲布、百衲被……一般都是指: 我国早期农业社会,物资缺乏,人们将做衣服剩下的零星的边角料缝缀起来,形成“百衲”织物,是民间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

此举不仅将废物利用起来,而且增加了织物的厚度与牢度,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式。这种织物形式与欧美地区被称为“拼布”手工艺极为相似。所谓“拼布”,也叫“拼缀物”,

从定义来看,“百衲”更侧重于“百”,强调多种元素相结合。“拼布”,则更侧重于“拼”,即拼的动作和手段。在我国的有些地区“百衲布”被人们成为“拼布”,很多学者也将百衲织物形式定义为拼布形式,证明“拼布”这种叫法具有广泛性,而“百衲”却具有很强的东方和民族色彩。

百衲织物在我国传统服饰中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随着时代变迁,其应用不同,表现出主次不同的特征。下面研习君带大家以百衲织物在传统服饰中传承的时间为顺序,列举下不同形式的百衲服饰,进行比较分析。

佛教的僧衣

公元前5 世纪左右,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释迦牟尼自成道之日起,传道四十五年。佛教团体由小到大,至今影响广泛,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排除其他因素作用外,也受益于他独特的服饰观念和僧衣制度。

“出家人当着衲衣”的观念是释迦牟尼服饰观念的重要内容。《大智度论》云: “佛意欲令弟子随顺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陀。如初度五比丘。白佛当著何等衣。佛言应着衲衣。”所谓“衲衣”,就是用从垃圾中捡来的破旧布片和人们丢弃不要的破旧衣服加以拆洗缝补改制成的衣服,所以,衲衣又称为“粪扫衣”。

百衲袈裟

僧衣又名袈裟,是梵文Kasa-ya 的音译。

袈裟为梵语,本名“迦沙曳”,简称“迦沙”。又有离尘服、无诟衣、福田衣、法衣、覆膊、掩衣、缁衣等众多称谓。原意是“不正色,坏色”,也表示“坏色”和“点净”的服色概念。

所谓坏色,就是污秽晦暗,不纯正的颜色。点净是指在衣服上,尤其是在新制的衣服上,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点上的也不能是上色或纯色,用意在于破坏衣色的整齐,从而防止僧、尼对衣服产生贪着心理。

释迦牟尼在僧人服饰款式的设计上,也体现了劝导善行,“种福田”以利功德的思想。

《摩诃僧低律》记载,释迦牟尼看到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水田,说衣服的样子其形如田,僧人披着就像水田成长禾苗一样,能使僧侣智慧增长,也有利于信徒供养种福。于是就出现了后世的“福田衣”。这种服饰制度也随佛教的传播流入中国,清朝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水田衣》云:“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

水田衣

水田衣,是用各种零碎面料拼合缝制而成的一种服装,因各小块儿织料及色泽相互交错似水田而得名 。

水田衣始于唐代,流行于明清,为妇女所穿用。唐代王维诗云: “裁衣学水田”; 唐代彦谦诗云: “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

《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 “只见妙玉头带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尘尾念珠,跟着已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水田衣最初的制作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很多富贵人家的女眷为了得到一件别致的水田衣,不惜裁破一匹完整的锦缎,为的只是获得心仪的一小块衣料。真真是奢侈的小调性,不过研习君喜欢!

明代水田衣

百家衣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对百家衣的解释为: “百家衣又称‘百子衣’,在汉族一些地区,民间流行着新生婴儿要穿‘百家衣’的习俗。”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研习君印象中故乡有此习俗。

如果上文提到的老莱子的“五彩斑斓之衣”就为婴儿所穿百家衣的话,那应该源于春秋时期。这种为了祝福婴儿祛病免灾、长命百岁的百家衣,是在婴儿诞生不久,由产妇的亲友,到乡邻家逐户索要的五颜六色小块布条( 若得到老年人做寿衣的边角布料最好) ,拿回来后缝制而成的。

向百家索要布块,可能渊源于氏族文化遗风,认为婴儿在众家百姓,特别是长寿老人的赠予下,可以健康成长。

儿童百家衣(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

百家衣是百衲服装中最常见、最鲜明的形式。研究发现,百家衣不仅是汉族民俗服饰中的传统,在一些少数民族服装中也有体现,其中突出的是撒拉族的百家衣。

百家衣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是都需有蓝色、紫色为最好。因为“蓝”谐音“拦”,“紫”谐音“子”,蓝色与紫色搭配使用,就可以“拦子”,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有些人家还会在百家衣上绣上“五毒”图案,有驱邪、庇佑的含义。

当今,百家衣是“百衲”工艺保留下来最广泛的形式。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这种习俗依然十分盛行,南方也有此俗,种类繁多,其中包括: 坎肩、长袄、短袄、围腰、背儿童的包裹布等。南北方在面料、色彩、款式、工艺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

富贵衣

富贵衣,是传统戏剧中扮演贫士、乞丐一类人物的衣饰。俗称海清,又名道袍,外文名称为: the beggar’s gown。( 如图4)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最贫困的穷人穿的服装,又称穷衣。全身黑色,破褶,上面缀很多杂色小三角尖块、方块和圆块,表示破敝不堪。

传统的戏曲团体把它看作最吉祥的服装,列入头一件服装,放在衣箱的最上面。其实际用意,是把这件最破旧、最不值钱的服装放在上面,以保护箱子下面绣金、绣银的珍贵服装。

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有这样的规律,凡是开始穿此衣的剧中人,结尾时大多是金榜题名、显达富贵,故称富贵衣。比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落魄后被赶出妓院时,穿富贵衣。《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先穿富贵衣,后来得中状元,成为钦差八府巡按。《红鬃烈马》中《彩楼配》一折,薛平贵也是先穿富贵衣,后来才得唐室天下,作了皇帝。

富贵衣

少数民族服装

服饰承载着环境、生理和群体心态特征等千差万别的信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我们不同民族和地区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着装形式,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如下图)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其中百衲这一工艺形式在很多少数民族服装中都有体现,如壮族的土僚支系的服装以自制土布与丝绸缝合而成,黑色的土布与艳丽的丝绸形成对比,胸前、背后都有四方形百衲布图案,中间又拼有更小的三角形图案,色彩对比强烈。

而土族女子服饰中,其精美的“五彩袖”,也是由不同色彩的布条拼缝而成,百衲似乎成了民族风格的标志。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