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为什么会消亡?汉服是被历史淘汰的吗?

汉服消亡过程是怎样的?

汉服消亡的代价是什么?

为此中国人付出了哪些牺牲?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拼死抵抗?

汉服为什么会重现神州?

汉服为什么一定会复兴?

学习汉服消亡史是纠缠恩怨吗?

面向未来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吗?

本文无法解答以上所有问题,但可以提供思路。这是7年前的讲座讲义,不少内容理应更新,不过实在没时间,只能进行简单修改。推荐新人阅读、学习!

剃发易服,华夏沦亡——汉民族传统服饰消亡史

汉服消亡的原因、过程及后果

作者:嘉林

2012年5月20日于华南理工大学课室主讲

主要内容

1、满清为何要推行剃发易服?

2、汉服消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3、汉服消亡的后果有哪些?

4、为什么要学习汉服消亡史?

1、满清为何要推行剃发易服?

1662年,郑成功病故,郑经嗣立,向清廷提出仿朝鲜旧例的臣服方式,“不登岸,不辫发易衣冠”,清廷不许;1680年,满清在大陆的统治已经确立,清、郑双方还在为包括辫子和服装在内的臣服方式争执。

最后,郑经提出,台湾全岛皆可剃发、换装,只他一人不剃不换,仍不许。台湾军民最终没能保住汉式衣冠——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氏余部,满洲贵族剃掉最后一个汉人头发的鸿愿终于“大功告成”!

那么满清政权在招降郑成功、郑经父子时,为什么如此严苛地要求剃发易服?

1.1、以别顺逆,打击汉人民族精神

多尔衮:“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清军决心将剃发作为汉人是否接受其统治的重要标志;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汉族尤其是精英阶层的民族意志;

清廷以剃发、易服作为屈服、效忠清廷的奴隶标签,而蓄发、保衣冠则成为汉人捍卫民族文化千秋祖业和坚守民族大义的象征!

——《文明的失落与复兴——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

1645年(清顺治二年)五月,李自成部下投效于满清。十月,清军要求农民军剃头,农民军拒,投向南明。与之类似,曾给予明政权以沉重打击的各路农民军在面对满清残暴奴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非为朱姓一家之政权,而是在朴素的民族感情作用下纷纷与南明军联合抗清。

1.2、避免满洲因汉化重蹈祖先覆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满清政权推行残酷的剃发易服政策,但满清贵族仍然表现出对汉服文化的向往与喜爱。保存至今的故宫藏画中,有大量满清皇帝父子衣着汉服的画像,如《松石流泉图》《观画图》《行乐图》等等。这说明: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满汉官民,内心里欣赏、喜爱汉族服饰,表面上却又严令禁断汉服。

乾隆等着汉服画像

“言语、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植不萌。”(章太炎)

满清担心本民族受到汉人风化的熏染,“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

“往者巴克什·达海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鮹,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太宗之业遂衰。……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

——《清史稿·太宗本纪二》

借鉴前代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中国却淹没于汉化浪潮的历史“经验教训”,满清通过剃发易服和文字高压改变、消除中国人数千年的风俗和历史,以确立满洲的统治地位,并不被汉族同化。

满清统治者对如何保持满洲文化、避免汉化,尤其是避免汉服复兴和满洲汉化进行了长期的思想工作和详细阐述,真可谓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汉服简考》。

《汉服简考》对满清皇帝相关言论的整理

1.3、制造同类感,保障其长远统治

满清决意剃发易服最要害的原因是,改换衣冠可以造成一种“同类化”假象,避免汉人因“华夷之辩”“夷夏大防”引发“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从而保证自己的长久统治。

后来的历史表明,这一高压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鲁迅),起初汉人还记得汉族衣冠,知道满汉之分,但后来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洲的发式和服装,最终丧失了对满清政权的仇恨和反抗心理,成为其统治下的顺民。

2、汉服消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2.1、满清入关后野蛮推行剃发易服令

为了强化其统治,满洲政权野蛮推行“薙发令”“留人法”,叫出“留发不留头”的威胁,强迫中国人民剃发畜辫,易服满装。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便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摧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后因反抗剧烈,不得不收回成命,让“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下图是满清侵入中国村庄的典型情景,满清士兵见人就杀,不论老人婴孩,见了妇女就强奸,并将妇女绑架到北方作奴隶。村民丈夫扶着老人、妻子抢救幼小的婴孩,拼命逃脱恶魔的残害。

出自《中国陷入虎口——明清交替苦难中的呻吟》

1645年六月,清军攻占南京,多尔衮即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再次发出严厉的剃发令:

“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读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之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自今后不论新旧,一概剃头,以遵国制。如有抗命不遵,即系二心,岂是本朝人民?此等顽钝,许地方捉拿前来,以军法重处,不论一省一城,(凡)不剃头者,即开列册藉,明白详报,发兵进剿……”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

“清军在街道、路口搭个棚子,旁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薙发令’圣旨,谁要敢不剃头,割下头颅挂在旗杆上;剃发匠人被命令游行于市,见蓄发者,不问青红皂白,按住脑袋就剃,稍有反抗,即杀之。”

——张成 《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

“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

汉族民众被迫接受剃发易服时的凄惨景象

满清的剃发易服令不可谓不严:

1645年,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以孔子后人身份疏求免予剃发易服:“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遭拒并被革职。

同年,顺治谕礼部:“官民既已薙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从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价腾贵、一时措置维艰,故缓至今日。近见京城内外军民衣冠遵满式者甚少,仍着旧时巾帽者甚多,甚非一道同风之义。尔部即行文顺天府五城御史,晓示禁止,官吏纵容者访出并坐。”

1646年又下旨:“有为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严禁非议剃发易服等政策。

1654年(顺治十一)三月,大学士陈名夏因倡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被弹劾“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弱我国”,并列举罪状多款,“名夏辨诸款皆虚,惟‘留发复衣冠’,实有其语。完我与正宗共证名夏诸罪状皆实,谳成,论斩,上命改绞。”

中国人为反抗剃发易服令,满清为建立和保障统治而进行了:

辽东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大同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江阴屠城 、苏州大屠杀、南昌大屠杀、赣州大屠杀、昆山大屠杀、嘉兴大屠杀、海宁大屠杀、金华大屠杀、厦门大屠杀、潮州大屠杀,沅江大屠杀、舟山大屠杀、湘潭大屠杀、南雄大屠杀、泾县大屠杀……

满清为推行剃发易服杀了多少人?生硬和冷冰冰的数字无法触动很多人,我们不如看个例:杜车别曾以16岁即牺牲的夏完淳的家族为例指出——

夏完淳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叔父夏之旭、老师吴易、岳父钱彦林、岳父堂兄钱棅、内兄钱熙、岳母等因抗清死亡,内兄钱默削发为僧,妻子秦篆所生男孩夭折、削发为尼,夏家、钱两家全灭并绝后。

夏完淳姐夫嘉定侯家全家成年男性全死,女性也几乎死光:侯峒曾与侯玄演、侯玄洁父子三人,侯峒曾女儿辅义、孙女异来、三儿子侯智含,侯峒曾弟弟即夏完淳姐姐夏淑吉公公侯岐曾,侯岐曾母亲、侯岐曾妾刘氏因抗清死亡,夏完淳外甥侯檠也在十七岁病死,夏淑吉出家为尼,夏完淳表妹盛蕴贞因丈夫侯智含死做了尼姑。至此侯氏一门全灭并绝后。

夏、侯、钱,本来是江南颇富盛名的三大家族,人才辈出,在清军摧残蹂躏下,到这时候,基本全部死光,只剩下几个青灯古佛为伴,无尽痛苦与仇恨中煎熬的寡妇尼姑。

仅仅夏完淳背后死于清军迫害的亲友就达二十以上,家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整个明末清初(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康熙二十年)死于满清屠杀的总人数最保守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