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灵魂回归,你再穿上美美的汉服,在一刹那,也许会泪如雨下,瞬间与我们伟大的祖先产生了血脉相通的神圣之感,内心的迷惘与孤独烟消云散。

当辅仁君看到这个视频,内心为之一振,杜女士说的话真实的道出了汉服复兴的本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各民族的团结一心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长治久安。而汉族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更是担负着最多的维护国家统一持久发展的任务。但是,一个如此庞大的主体民族,汉族如果连自己本身都缺乏民族认同感,缺乏凝聚力的话,又拿什么去团结其他的兄弟民族呢?这是不可能的。

是的,汉服的归来,就是要加强汉族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从而以坚不可破的力量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杜女士说,最早我们提出汉服复兴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外在的标识,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人口最多的汉族,却有着最低的民族认同感。在传统节日上,少数民族穿上节日盛装,马上如同一家人一般,而汉族则完全缺乏这种互通彼此的认同感。

很多人在复兴汉服的时候都会说:“着我汉家衣裳,行我礼义之邦。”穿上汉服怎么就能“兴我礼义之邦”了呢?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汉服复兴者的口号:“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我们是把中国的复兴与衣冠结合在一起了。始于衣冠,如果忘记了初心,或许很难“达于博远”。

辅仁君也希望大家在复兴汉服的时候,能够也关心她背后更为深厚的礼仪文化,因为我很认同杜女士说的那就话:“这才是汉服的灵魂。”是的,当你灵魂回归,你再穿上美美的汉服,在一刹那,也许会泪如雨下,瞬间与我们伟大的祖先产生了血脉相通的神圣之感,内心的迷惘与孤独烟消云散。

可以想象,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很像视频中杜女士的情形,在寻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的时候,渐渐接触到了汉服,从而灵光一闪,内心的民族心被唤醒,了解到了汉服被后的民族家国大义。

在汉服复兴的道路上,有很多同袍只是为了汉服之美而走到队伍中来的。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最起码汉服通过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存活了下来,并且落地生根,慢慢发展。但是,在汉服运动的过程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为了民族国家复兴而奔走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教师、学生,甚至国家公务员乃至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过汉服的外在体现,来唤醒涣散的汉族内心的民族自我认同感,让这个民族不再着眼于个人私利,不再着眼于某省某地域之偏狭之见,而“大同”一般凝聚而为一人,卓然挺立与世界。

(十五周年北京汉服同袍大合影)

汉服,又称华夏衣冠,是中国几千年礼乐文明生生不息的载体,其独特、精致的裁剪工艺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得益彰,天人合一、中庸正直、阴阳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汉服文化的精神之源。自人文始祖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语)至明清易代,汉服一直作为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不息。“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便被冠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便是来自其博大精深、传承不息的礼乐衣冠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一,也是如今最能唤醒民族心的最重要恶元素之一。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汉服,再加上相得益彰的华夏礼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何以不去认真的复兴她,呵护她?

如今,汉服复兴15年之久,成千上万的华夏儿郎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实践者华夏复兴的理念。有的人专注于制礼作乐,有的人孜孜以求民族基础理论之构建,还有很多同袍查阅古籍,复原古衣,为汉服复兴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也许有一天,汉服真的复兴了,汉风照耀中华,民族卓然于世,你再回头想当初自己这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内心怎能不充满欣喜。加油吧,同袍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汉服复兴我们在路上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加关注

微信号:hanfu-minghejia

延伸阅读

执大象,天下往

汉服的製作设计,每一个细节皆有文化蕴含其中,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整个汉服的形制就是中国哲学最直观的体现。上衣下裳,天玄地黄,交领右衽,道法阴阳,汉服之道,就在这身象法天地乾坤的形制之中。汉服与礼乐相得益彰,堪称中国文化之大象。穿汉服,行礼义,你就抓住了中国文化之大象了。下面我们先抛开汉服,说一下这中国文化裡的“象”。

何谓象?简单说,就是形象,你所能看到的东西皆为象。《周易·系辞》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象就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化描述。狭义之象又与所见之形象有所区别,从形中抽出,经过一系列取象比类思维配之于独特的意义,非形之可感可观,可置可动,非广义之象见,而可知可言。而最大的象即为天象。《老子》:“大象无形。”存道于象,故曰:“执大象天下往。”大象,犹大道也。

关于象的阐发,群经之首《易经》算是最权威的。所以,想了解中国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之精髓之源泉,非读《易》而不可。《易》学之初,多作为占卜之书。那麽,古人为推算事之吉凶,往往求之于天地万物生发之象的变化,从中分析出有意义的启示,来指导万民生产生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能推测事物之吉凶,也算是很高深的学问了。

人们抓住了大自然的的规律,生活显然会方便多了。但是,儒家圣人孔子及其后学者,对《易》的阐发并不满足于吉凶推测,而更大的兴趣在于把易理拿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之变化规律,指导人们一切生存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从中看出,儒家已不再把《易》作为占卜之书,而是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圭臬了。

然而,象是怎麽得出来的?又有哪些内容呢?除了刚才所说的圣人“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以成象,其中少不了具体的实践工作。正如《系辞》所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灋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见,上古圣人作为天下之王,表率元元,不辞辛劳,对天地之物比类取象,已成万物之情。

而中华博大精深之文明也就在这“万物之情”裡了。

取象比类得漢服之情

古人法天则地,取道法乎自然,观山水日月、幽明寒暑,取象比类而得出阴阳之理。《黄帝内经》就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参阴阳之理,天地之大德,来塑造华夏民族君子之性格。《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极为一,生天地两仪,两仪之间,有四象四时四方。比类取象同时又发展了五行学说。折中四象四方,守仁以成五,东南西北守中土,夷蛮戎狄藩中华。

《左转·疏》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民族是以文明之人衣冠礼仪之邦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衣冠之美,人所追求。华夏民族,能称得上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无外乎其象法天地阴阳的衣冠礼仪文化。依照神传文明之说,中华文明源于轩辕始祖黄帝时代,创文字,定衣冠,製礼仪,天下大治。《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我们的衣冠礼仪制度同样是一种对天象地理自然万物的类聚比拟。观天象而做衣冠,察地理而做裙裳,观鱼虫鸟兽之纹而饰之华章,效法天地万物关系而定衣冠礼仪制度。汉服中的玄端,玄衣而黄裳,以应天玄而地黄。极具代表性的汉服款式深衣最能说明问题。

《礼记·深衣第三十九》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又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圈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深衣象徵天人合一,公平正直的东方理念。袖口通圆,象徵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封横带、下摆竖垂,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徵天地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徵天之四时;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十二月。身穿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